【評論】四章一Q校園食材試辦上路挑戰多/陳儒瑋

文|陳儒瑋

二月新學期開始,新竹縣市、台中市、台南市、台東縣及宜蘭縣等六縣市將首先試辦學校午餐採用「CAS台灣有機農產品」、「CAS台灣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認證」、「吉園圃」與「生產追溯QR Code」等簡稱四章一Q的國產生鮮食材政策。

上週五(2/10)行政院裁示試辦所需經費約二億元由教育部負擔。不僅引發是否排擠教育經費項目的疑慮,更突顯學校午餐在牽涉教育部、農委會、衛福部,以及地方縣市政府等跨部會機關業務層級合作下的困境。

試辦應有妥善計畫

學校午餐全面採用四章一Q國產生鮮食材,當然對台灣農業有相當正面積極的作用,但是除了與進口食材經費價差問題,國產食材來源供需鏈是否完善、地方政府是否已擬妥推動方式,以及家長和學生對政策內容是否理解,在在影響試辦計畫的成敗。

然而,如此深具指標性的試辦計畫,不僅沒看到任何的政策施行計畫書,各區協調會至今年一月中旬才敲定五個試辦縣市,原本並不在規劃中的宜蘭縣年後又突然出現於正式公布的名單之列…期程如此倉促之下,真能達到解決問題之試辦目的,還是徒增衝突困擾?

跨部會的校園食材管理機制

學校午餐隸屬學校衛生法的管轄範圍,主管機關為教育部,但餐點中所使用國產生鮮食材是由農委會負責把關,加工食品則歸衛福部食藥署管理,至於各縣市學校午餐事項則屬地方政府權責,跨部會協調工作之重要性與複雜程度,可從多次針對四章一Q政策召開的協調會議中都未能獲得明確共識情況中稍見端倪。

在這樣背景下推出的試辦計畫,國產生鮮食材的價差問題雖由教育部補助而獲得紓解,但後續衍伸的隱憂卻不容忽視。

第一,從補助面來看,九月正式上路之後是否依舊由教育部持續進行補貼?若是,不僅直接對教育經費造成影響,更有可能重演監察院在民國九十九年針對教育部編列特別預算補貼免費學校午餐政策的糾舉情事;但倘若回到地方縣市政府或家長,各地方是否有預算編列與家長意願將則會是一大挑戰。

第二,假使價差問題未獲得解決,首當其衝將是高價國產水果、肉品和水產品等項目,有可能反而造成業者轉而採購較為便宜的加工食品,讓原先支持本土農業的政策美意大打折扣。

第三,全國二十二縣市各有不同的午餐經費基準和供餐型態,從六縣市的試辦到九月全面上路僅有半年時間,試行期間出現的問題是否能獲得解決,以及解決方式是否能一體適用於其他未獲選試辦的十六縣市,將考驗著教育部、農委會、食藥署和地方政府間橫向溝通協調及處理機制。

每日二百萬份的學校午餐全面採用國產生鮮食材,絕對是帶動台灣農業與食品產業的重要契機。然而午餐影響層面甚廣,依目前現況來看,主管機關仍需要更細緻的配套措施與更多的溝通,不該讓追求立竿見影成效的績效思維,反過頭來扼殺原先立意良好的政策理念。


原文刊登於2017年2月14日蘋果日報論壇-《學校午餐國產食材試辦政策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