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意識教育十分重視個人內在的發展,因此工作坊的主題除了五感之外,還特別加上「心」這個要素,這個「心」有許多的意涵,其一是對萬物的存在抱持感謝,也就是日本飲食文化中的いただきます(i ta da ki ma su。編註:台灣人常翻譯為,我要開動了。)和ごちそうさま(go chi so u sa ma。編註:台灣人常翻譯為,我吃飽了。);其二是瞭解自己的感官與感受之間的關係,同時尊重他人的感受;還有思考的重要性,隨時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去發現問題;最後是珍視自己的生命,因為有地球上的一切,人類才能活著,其實也是呼應了第一項。
圖、文|幼兒教育工作者 謝亞珊
為期兩天的食育推進全國大會,除了各家攤位展示之外,還有多元的活動類型,如料理教室、手作體驗、講座以及工作坊等可自由報名參加,拉近民眾與「食育」的距離。其中一場工作坊,由來自東京的学習院女子大学環境教育中心所舉辦,主題為「五感と心で味わう体験型教育」(用心和五感去品味的體驗教育),帶領民眾探索個人在飲食上的感覺,以及認識「Food Consciousness」的內涵。
圖說:工作坊的宣傳,張貼在学習院女子大学的攤位上。
Food Consciousness(作者譯:食物意識)是該大學環教中心所進行的一項計畫,提倡由微小的日常飲食為起點,關注「食物」、「飲食」、「如何吃」這三件事,從中談個人成長與地球環境的關係,包含知識面、情感面與文化面的飲食教育。用白話一點說,
計畫主持人兼工作坊講師的品川明教授認為:
人類作為地球上的一員,透過許多生命與無生命的存在而得以生存,因此飲食就不單只是吃飽、好吃或不好吃的問題而已。地球上的陽光、水、空氣與土壤,還有各式各樣的生物,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品川名教授認為這就是飲食教育的本質,而在人類社會中,還包含了技術、文化、政治與經濟等面向。
圖說:工作坊提供的書面資料,食物意識教育的三大主幹為食べるもの(食物)、食べること(飲食)、食べかた(如何吃)。
品川明教授羅列了許多項食物意識教育的目標和特色,統整簡述如下:
食物意識教育十分重視個人內在的發展,因此工作坊的主題除了五感之外,還特別加上「心」這個要素,這個「心」有許多的意涵,其一是對萬物的存在抱持感謝,也就是日本飲食文化中的いただきます(i ta da ki ma su。編註:台灣人常翻譯為,我要開動了。)和ごちそうさま(go chi so u sa ma。編註:台灣人常翻譯為,我吃飽了。);其二是瞭解自己的感官與感受之間的關係,同時尊重他人的感受;還有思考的重要性,隨時帶著好奇心去探索、去發現問題;最後是珍視自己的生命,因為有地球上的一切,人類才能活著,其實也是呼應了第一項。
回到工作坊上,參加的學員會拿到三顆杏仁和記錄單,品川明教授邀請大家吃一顆杏仁,並分享感覺,大部分的人覺得,吃起來就是……一顆杏仁。教授笑著請大家觀察第二顆杏仁,並記錄在單子上:看起來如何?聞起來有味道嗎?軟硬度和溫度呢?而這些感受,又是哪些感官所發出的訊息呢?觀察後再慢慢地吃掉它,跟吃第一顆杏仁的感受有沒有變化呢?此時,有些人臉上出現微妙的表情,伴隨著「嗯~」「欸~」的聲音,還有人說好像比較好吃耶!
最後一顆杏仁,教授邀請大家用各自喜愛的方式去品嚐。感受食物的美味,說是飲食教育中最重要的引子也當之無愧,雖然只是簡單的幾顆杏仁,卻能夠體現食物意識的目標之一——認識個人感受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吃東西的方式。
圖說:參加工作坊的學員,會拿到幾顆杏仁和記錄單。
在去年(2022年)的大會裡,曾參加由日本西餐主廚舉辦的味覺教育活動,彼時的推廣對象以小學生為主,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帶孩子打開感官、品味飲食中的味道;今年的五感與飲食工作坊,則是成人向的工作坊,除了個人感官,更進一步探討食物與生命、地球環境的關係。而除了規劃活動給大眾參加,也有食物意識講師的培訓,希望能讓更多人對飲食有意識,一起探討飲食和自身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