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大考驗-感官接受到的訊息,跟你所想的食物是一樣的嗎?

圖、文|幼兒教育工作者 謝亞珊


在食育推進全國大會的第一天下午,參加品川明教授的食育工作坊,認識「Food Consciousness」(食物意識)」的內容之後,是否好奇這些內容在攤位上會如何展現呢?讓我們把鏡頭轉向A區編號19,來自学習院女子大学環教中心的攤位吧!

攤位主題是「品味教育~用心和五感去感受,食物變美味的魔法!」,攤位背板張貼了圖文並茂的資料,說明食物意識的內容以及環教中心推廣的方式,但大部分圍觀於此的是親子組合,對這些書面內容的興趣,當然不會比擺著食物的桌面還要高啦!而厲害的地方就是,攤位人員會將硬邦邦的書面資料,以生動易懂的解說和例子,穿插在體驗活動之中,讓親子一邊做、一邊瞭解活動隱含的意義,也因為親身體驗過,比單純閱讀資料來得深刻許多。

圖說:親子一同參與攤位體驗活動,成人與小孩各有一張的紀錄單。

坐在攤位上參加活動的一對親子,正在品嘗不同味道的液體,工作人員引導他們試圖分辨自己的感受並記錄。此時,成人的角色不只是「陪伴」孩子,而是「一同」親身參與。一同,能帶來更多雙向交流,我感動於這樣的畫面,想像在他們離開攤位之後,聊起方才的經驗,也許是「我剛才覺得⋯⋯,那你呢?」「原來你是這樣想,我是⋯⋯。」一來一往地,成人面對孩子就不只是提問或傾聽了,也能有自己的心得能分享,以食物為媒介而更瞭解彼此。


另一位工作人員,帶我到一張擺著三個罐子的小桌旁,這裡是「五感體驗角落」,進行味覺之外的視、聽、嗅、觸大考驗!首先第一關,便是搖一搖這三個神秘的罐子,先別急著猜內容物,試著說說看聲音的質地,是細細碎碎的,還是大顆粒的感覺呢?

第二關則是神秘箱,雙手伸進箱子裡觸摸數種食物,有軟硬皆異、粗糙與光滑、大小長短之分,能以自身經驗猜出符合觸感的食物嗎?

如果孩子們從不認識食物原來的樣貌,只看過餐桌上已擺放在碗盤裡的料理,那麼就沒辦法從記憶庫裡搜尋到與觸感符合的食物,而食物多采多姿的樣貌,也是認識世界的媒介之一,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就太可惜了!因此,就多讓孩子摸摸食材吧!

圖說:觸覺關卡觸摸躺在神秘箱裡的蔬果。

第三關來到視覺關卡,一張有著綠色番茄和紅色番茄的照片,除了比較兩者的外型,哪一個更能引起食慾?能不能想像吃進嘴裡的感覺、會有什麼樣的不同?以及,能判斷食物成熟的樣貌嗎?

最後一關又是三個神秘的小罐子了,只是這次要打開來聞一聞,當嗅出味道時,腦中有浮出什麼畫面嗎?總是說嗅覺能引發回憶與情緒,若是沒了食物的獨特氣味,料理嚐起來還能那麼有滋有味嗎?

圖說:裝著「味道」的三個小罐子


圖說:味道罐裡裝著的味道分別是山椒、大蒜跟胡椒

其實我自覺感官並不特別敏銳,尤其是嗅味覺,曾經把可可和咖啡搞混的事蹟,已成朋友間茶餘飯後的笑話多年,而此次跟朋友一起進行闖關,果然在嗅覺關卡意見分歧,但累積多年的生活經驗,最終還是猜對了兩罐啊!


完成單一感官認識食物之後,工作人員說:

累積飲食經驗在食育中是很重要的部分,應該鼓勵多讓孩子直接接觸食物的原貌,甚至是生長過程,和孩子一起打開五感去探索和食物的連結,當我們和食物有了親密接觸,在飲食的當下,自然會有「啊!真好吃,謝謝你!」的心情,這就是讓食物變美味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