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食刻】四十年老藤的去路:黑后葡萄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去年夏天邀請暑假在彰化協助伯父農忙的大學生莊坤明,記錄黑后葡萄的採收、自製釀酒、繳果至酒廠的過程,今年再度為我們更新黑后葡萄採收的情形。


文│莊坤明

回顧去年,那是第一次與大享相遇,有這個機會將家中專門釀製紅酒的黑后葡萄介紹給大家。相較於其他的純經濟作物多在2002年臺灣加入WTO後,面臨重大的轉型挑戰,黑后葡萄的釀酒產業能夠走到現在已極為幸運,但這天終究還是會到來。

當年配合公賣局收購契作釀酒葡萄的政策,二林鎮扣除掉台糖全部耕地面積大約為6,000公頃左右,其中葡萄園種植總面積約1,800公頃左右;這代表當時約30%的農地都種植釀酒葡萄,佔據相當高的比例。

然而,因為釀酒葡萄帶來的高收益,許多當時沒有參與契作的農田也相繼加入了種植的行列。原則上沒有契作的葡萄應該是不予收購的,但果農循著民意代表施壓的方式,迫使公賣局增加收購;就這樣一年接著一年,釀酒葡萄種植面積不斷的增加,而除了當時公賣局釀製的葡萄酒供需失衡外,低價的進口葡萄有著更優於本土葡萄的價格優勢。

圖說:阿伯說黑后葡萄的全盛時期得在凌晨從家裡出發前往酒廠,開著二三十臺像這樣的神轎車排隊繳果。

在眾多的因素集結之下,1997年行政院終於撥出經費裁定了「公賣局契作釀酒葡萄廢園補助金額與辦法」,希望種植葡萄的農民廢園,轉作其他作物,因此釀酒用葡萄樹相繼砍除,種植面積轉瞬間所剩無幾。

近年,臺酒公司的收購價格一年不如一年,今年甚至出現了一公斤8元的賤價,且極端天氣也使葡萄園的管理變得十分的困難。舉今年為例,在葡萄的採收期之前連日的大雨讓吸飽水份的葡萄再加上刺辣的太陽照射之下,變得非常容易破裂;甚至在採收期間再次接連幾日的豪大雨更使得嬌嫩脆弱的黑后葡萄腐爛得十分嚴重。從當時的盛況演變至今,現在二林鎮釀酒葡萄的栽種面積剩下不到40公頃,數量也持續下修中。

於是,我與哥哥姐姐們嘗試著在網路平台上找尋出路─創立臉書粉絲專頁,以零售方式販售家中的黑后葡萄;加入一些自釀酒的社團內推銷家中的產品。除此之外,也寫信給私人釀酒廠,寄些樣品給各個公司嘗試看看。雖然有成功的推銷部分葡萄,但每年六十公噸的產量終究得靠一些真正專門製作紅酒的公司來消化。面對這樣的窘境,若繼續找不到穩定的買家,阿伯也打算將現在面積約兩甲的葡萄園,保留僅六分地左右種葡萄(1甲=10分),其餘的田地改種植水稻。

確實,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看見臺灣對於農產品轉型在十幾年來有些成果,且農作物對於農民來說畢竟是生財工具,要留下來的前提就是它必須擁有獲利的能力,黑后葡萄躲不掉這波浪潮,因為有了成本更低的替代品而逐漸被淹沒中。我想,攀爬近四十年,每年盛夏結果的老藤,是經歷過歷史興衰的農作物,留下來總是有意義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