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老種黑豆 釀出在地醬油味—專訪「月見學習農園」李婉甄

文、圖|陳怡如(特約撰稿)

進入宜蘭員山鄉,穿梭在連綿阡陌水稻田間,總有畸零田區耕耘蔬菜,有一群小眾鍾情於宜蘭醬油味,年而復年在旱田種植所謂的宜蘭老種黑豆,相傳是一代流傳一代的在地種子,更是靠著口耳相傳的技藝在夏季製作醬油,而宜蘭醬油卻絕對不是連鎖商店裡買得到的商品。如此神秘的品種,近幾年有愈來愈多人開始認識它。

一方水土一方人  種作、醃漬、釀造承載風土與技藝

走入大湖村一間黑色鐵皮裝潢的穀倉裡,不同於傳統的綠色、紅色、黃色鐵皮屋,這是一群年輕青農集結而設的穀倉。碾米機正忙著運作,成員之一的月見農場主人李婉甄撥空在新落成的農產加工室裡暢談種豆故事。她說她的農產主力是稻米與金棗,笑稱黑豆醬油只是她文青種田的理想。

十年前身為台中人的她來到宜蘭種作,初來農村很有使命感,認為台灣雜糧黃小玉—黃豆、小麥、飼料玉米大量仰賴進口,便有了想要種植大豆的心願。她打電話向花蓮農改場索取大豆種子,結果被對方好言相勸一番,論宜蘭天氣條件實在不適合發展大豆。然而,宜蘭在地流傳著一種迷人的故事,讓她一心一意投入種植。

偶然聽聞她入住的農家姑姑說起那一輩的人任何醃漬品都不假人手,蘿蔔乾、筍絲、醃瓜、醬油...什麼都難不倒,果然夏天一到,附近鄰居都擺出一缸一缸發酵中的醬油。李婉甄進而發現,到了父母輩的長者已經都不會這些手藝了。經濟起飛把人都帶往工廠工作,於是農村裡的技藝出現了斷層。

圖說:黑豆與米麴入甕,曝曬日頭發酵中(月見學習農園照片)

老種黑豆是宜蘭醬油的靈魂

這些老一輩的長者,揣懷著一袋相傳是代代流傳下來的黑豆,每年種植一小塊豆田,到了夏天就自己採植物接菌發酵做醬油。李婉甄把承租到的一分田用來種老種黑豆,同年她與農友參與了社區開辦的醬油工作坊。授課的老師告訴大家,在她母親過世後,家裡三甕只差一步就能完成的已發酵醬油送人,她內心許下決心,有一天必然要學會媽媽的手藝。

過去,因為後山物資有限,家家戶戶做的醬油要用上一年,再加上沒有殺菌的觀念,醬油口味非常重鹹。隨著時代轉變,口味也逐步調整。李婉甄從老師那學到的醬油濃稠度很高,但是這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很困擾,過濃還得兑水才能做蘸醬。年而復年地習作與改良,李婉甄有自信現在是她喜愛的口味的濃度。

若我只靠黑豆來過生活肯定會餓死!種大豆要做到理想的境界,是要不計代價去付出的,醬油生產投入的無形成本,不管它賣多少錢,一定沒有賺錢。難道沒有經濟價值就要拿掉它嗎,我認為不是這樣運作的。留種、做醬油,循環不斷,它打動了我的心,所以我要投入留住這個記憶,不想要忘記這個手藝。

組織合作社、善用機械化 摸索提高黑豆產能之道

在宜蘭種植大豆有百般辛苦,天氣條件太潮濕,土地狀況不是太多水就是石頭多,過去的農家都是小面積種植黑豆,要大面積量產黑豆實在有挑戰,因為僅靠人力生產黑豆,田事作業的苦力往往吃不消。直到花蓮農改場輔導豆農機械化生產,李婉甄借來播豆機、除草機與收割機等在田區實作,而這些機具早在花蓮地區實用多時,宜蘭可能是全台最晚大豆機械化的區域。

二0一七年,農友們集結成立蘭陽溪友善耕作生產合作社,終於有了添購農機具的實力。“我當初自己花錢買選豆機,六萬元,我種那一分地、做醬油,什麼時候有機會賺回六萬元,不可能回本嘛!但夠多人使用就可以解決這件事,合作社是基礎,大家同心協力買機器,合作社是要解決生產的困境。”

合作社買下播種機、除草機後,讓耕作過程順利許多,然而收割仍是相當大的挑戰。「田區石頭多,收割機不敢往下壓,石頭卡進機械就麻煩了。如此的狀況下,機器騰空採收,植株剪得太高,所以植株下部豆莢都沒收到。」復述這段回憶時,李婉甄重現了傻眼的心情,不難想像當下的心痛。「加上機器收割的時候會噴,那一次整體產量幾乎比人工採收少了一半。算是做了一次實驗而知道了結果。」在她說著「看開,夠用就好」的釋懷之下,新的年度她與合作社成員仍將勇敢地踏上蘭陽平原豆田與機械之間的磨合之路。

圖說:月見學習農園女農 李玉菁(左),李婉甄(右)與租借的大豆收穫機合照(照片取自農場粉專)

老種黑豆的品種身世

隨著老種黑豆在花改場的研究下,漸漸地揭開它的面紗。李婉甄轉述,因為家家戶戶都種,種子來自自家留種或從各家收集而來,年復一年種植之下,品種混雜,這個所謂的老種黑豆身上帶有六個品種特性,其中兩種具有蔓型的基因,容易倒伏,生長過程中容易貼地而致豆莢發霉或不利機械收割;而其他品種有的直挺,有的植株特別壯碩,有的豆莢是黑色的。花改場在選種過程中,淘汰掉兩種蔓型品種進行育種,便是希望透過改良,提供給豆農適宜機械化生產的品種。

李婉甄進一步想,宜蘭老種黑豆是為了做醬油而存在,「老人家口中的老種黑豆豆油比較多、有豆青味,是集合了六個品種而有的特性,如果品種純化了,還能不能做出同樣風味的醬油,這是個問號。所以花改場對於品種純化是持謹慎態度,在學術上可以品種純化,可是在需求上這還有待觀察。」

合作種豆、一起釀造 復興宜蘭醬油味

合作社自二0二0年開始拓墾南澳鄉農田作為機械化雜糧生產基地,未來也將透過機械量產老種黑豆。李婉甄樂觀看待機械化這件事情,「就讓它發生吧!人工是辛苦的,每到收割後人工打豆莢的過程充滿粉塵也會影響健康。機械化也有其辛苦面,但是至少生產過程會是舒服的。雜糧依靠國外進口這件事情,我們要努力不要讓它數字那麼高。」

我自己一個人做醬油叫鄉愁,合作社一群人做醬油就叫文化。

李婉甄展望未來合作社的生產順利,就有機會讓大家在通路上買到宜蘭醬油。「一直以來大家對台灣醬油的印象是西螺醬油,宜蘭醬油的做法不一樣,因此就會被質疑有雜菌不專業,其實這兩種做法的菌種不一樣,前者厭氧後者好氧,這個課題還有很多待辯論,希望宜蘭醬油文化也能有一席之地。」

這充滿了在地風土的品種與農產品,正是台灣豐富底蘊的縮影。

圖說:人工收割黑豆植株與日曬

黑豆的地方風土:

宜蘭老種黑豆,屬於黃仁黑豆,老人家口中出油比較多,在地代代相傳與自家栽種的品種。據花連農業改良場研究,黑豆生長初期需短日照,多在二月播種,而宜蘭老種對日照敏感度較低,適應在地氣候條件,三月種植亦可,一年一作。

在近年來台灣雜糧復耕運動之下,台灣尚有主要栽種於恆春半島的滿洲黑豆,屬黃仁品種,適應當地天氣條件,耐風耐鹽。台灣中南部與花蓮等地亦生產不少青仁黑豆,以上皆屬於大面積機械耕作,一年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