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農會!萬丹、大寮與美濃農會的紅豆大作戰

文|謝欣珈、圖|王章逸

紅豆湯、紅豆糕、紅豆餅、紅豆麻糬,平常並不張揚,但是仔細想想紅豆化身的甜食,早已充斥在台灣人的記憶。不過在將香甜綿密吞下肚的同時,有想過紅豆是從哪裡來的嗎?

進口價拉低本土價,連帶使國產紅豆滯銷

作為糕餅加工業的重要原料,紅豆進口數量逐年攀升。雖然在加入WTO之前有「申請紅豆進口要點」,之後有進口配額管理與特別防衛措施,但關稅減讓與開放市場的壓力,進口紅豆的便宜價格仍對國產紅豆造成衝擊。2017年萬丹鄉農會總幹事張枝烈便拍攝緊急訴求影片,打出「民國101年紅豆進口年度總量2800公噸」、「民國106年1-5月就進口了4440公噸」、「全台紅豆滯銷」等字卡引起熱議,雖然農糧署出面澄清無此情事,但農委會仍在2020年調漲32%紅豆的配額外關稅,並言明在國內產期間不得進口。

國產紅豆雖然在價格上無法比拚,但品質優良超出進口紅豆一大截,再搭上環保訴求與食安意識,仍可在市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如毒鳥事件後誕生的東港農會「老鷹紅豆」品牌,創下國產紅豆最高價仍然供不應求。強調生產過程透明、具有嚴格檢驗的品質保證,是與進口紅豆拉出品質與價格落差的利器,所以近年在屏東萬丹、高雄美濃、大寮三大紅豆產區的農會,都以此為武器,企圖收復失土。

契作產銷履歷、自然落葉紅豆,農會品質保證

作為農民後盾的農會,在面對進口紅豆低價來襲、農民叫苦連天時,會以契作或收購的方式來穩定價格,美濃農會便是一個例子。「(民國)100年,那年價格非常低,跌到每台斤26塊,幾乎等於生產成本,且還會跌得更低,農會就進場護盤。」總幹事鍾清輝說。開出合理價格成為廠商與盤商競爭,讓農民不必因採收與通路受盤商控制,最後因價格因素棄作紅豆。透過農會在農產品牌的經營,除了是農民收入的保障,甚至能提高收益。起初美濃農會與農民契作時,便與農民簽約、繳交藥檢保證金,並規定以自然落葉取代落葉劑,近年與產銷履歷推廣政策合流,凡農會出品的「美濃紅豆」就有產銷履歷的保證。透過這些努力,慢慢地打出「美濃紅豆」品牌。


美濃紅豆與美濃米煮成的紅豆飯。

萬丹農會與大寮農會也是如此。萬丹農會建立「金萬丹」品牌,以契作方式保證所有萬丹農會出品的紅豆,不但具有產銷履歷,而且還有產地標章,充分守護土地與農民;大寮農會則是以產銷班的模式,從種植就相互協助,採收後做為農會推出的「紅晶鑽」品牌,維持優良品質。

不過產銷履歷與自然落葉並非容易。每位生產者四千到六千的檢驗價格,對農會來說每年的檢驗費是一大開銷。使農民願意生產具有產銷履歷標準的紅豆也是難事,要瞭解推薦用藥、要考慮安全採收期、要寫生產履歷,最後還要兼顧自然落葉,對大部分為老農的豆農來說總覺得麻煩又頭痛。所以除了開價高出盤商讓農民願意花心思與時間友善生產,還得細心在各種環節。


大寮農會的倉庫中,契作紅豆農正將當期的紅豆般到棧板上。

農民使用落葉劑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讓田區趕上一期稻作的播種期。美濃農會為了讓農民放寬心等待紅豆自然落葉,會協助聯絡育苗場、插秧機,讓輪作無縫接軌。萬丹農會則與鄉公所協調休耕轉作補助的時間,藉此讓農民更能接受自然落葉的農法。為了要讓紅豆自然落葉勢必拉長採收期,但太晚採收又會影響一期稻作,提早種植又會卡到稻休耕補助的申請時間,因此萬丹農會便積極努力向鄉公所協議將休耕補助申請時間提前,顧全農民的最大利益。

環環相扣的眉角還不只這些。為了要求品質,農會也紛紛都將契作的紅豆限制在單一品種、統一種源。美濃、萬丹、大寮都是顆粒飽滿的高雄九號,大寮還有顆粒較小但香氣十足的高雄八號。單一品種使得種植管理在每個環節都能愈加精確、優化品質,塑造品牌時也能更準確地操作策略,還能針對品種特色來研發加工品。

友善種植方面,萬丹農會則是聰明的與屏科大合作,種植實驗田,並將成果展現在門市,不採任何批判或道德勸說,一切全靠消費者自行判斷。三年的實驗田起先分為兩塊,A田以不噴灑農藥的友善耕作方法種植、B田則以慣行農法種植。第一年A田的收成僅有B田的1/4,第二年與第三年好一些,提升到1/2。在邊種邊修正種植方式時,還衍生出用藥減半的C田,雖然一開始產量是B田的一半,但隔年幾乎無異,顯示若要求產量,雖然無法做到不用農藥,但施藥減半、減少污染也是可行的。在三田並置的同時,消費者也可以看到價格以外的價值,理解有機、友善高價背後的原因,再來評估需求,選擇產品。


萬丹農會的門市:紅豆幸福小棧

講俗氣一點,就是要增加買氣

雖然各農會積極提升品質來穩住價格,但產業低價、滯銷的危機卻仍然存在。「這跟紅豆產業本身的結構有關。紅豆七成都用在加工,做成餡料、混在一起,消費者不會care是哪裡來的紅豆。站在加工廠的立場,原料當然越便宜越好,但是如果加工廠的人不認同,或消費者不願意多花一點錢,那農民做起來無力,我們推也無力。」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吐出一絲嘆息,「這幾年還卡到需求的問題,進口紅豆政府已經設了很多關卡,但需求出不來,紅豆價格也很難起來,講俗氣一點就是買氣。」

雖然各大商場架上陳列的都是國產紅豆,但老實想想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動手煮紅豆的日子,一年可能還不到一次。加上飲食西化,甜點選擇比以往多太多,紅豆原料在食品上的需求也在降低。去年(2020)底紅豆收成時的開盤價一出來,一台斤33元幾乎等於成本的價格讓農民直搖頭。

有了品質保證之後,農民與農會下一步的挑戰便是要讓國人再度愛上紅豆。也許如美濃農會建議往更多元的加工品項發展,或如萬丹農會提議將紅豆納入校園影養午餐食材或國軍副食品,當然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可以試著煮紅豆、吃紅豆,也許只是還沒仔細品嘗出它潛藏的美味而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