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謝欣珈
一年將盡的時候,便是紅豆開始熟成的時節,一顆顆飽滿潤澤的紅豆從莢裡爆開,像是一串串的除舊佈新的鞭炮。看似理所當然,但要種出大又飽滿的紅豆可不容易,不僅要栽培技術好,還得經過一連串的改良。
紅豆最早起源於喜馬拉雅山一帶,在中國栽培有兩千年的歷史,後來足跡遍布印度、朝鮮半島、日本、臺灣等東亞地區;近年來全球化與農業技術發達把紅豆帶得更遠,澳洲、加拿大、美國、泰國、阿根廷、巴西,從南半球到北半球都吃得到,在超市能找到的有機紅豆就是從巴西進口。
那臺灣什麼時候開始有紅豆的呢?作為和糖一樣的高貴食材,日治時期日本人從內地引進紅豆,因為平地要種主要糧食稻米,所以起初僅在山區由原住民部落少量種植,而且與現在的冬季裡作時間不同,屬於五月播種的春夏作物。這是紅豆在日本種植的季節,因為採收之後進入秋冬霜期,能把土壤中的病蟲害凍死,融雪之後乾淨無比,紅豆自然頭好壯壯。
但地點換到不下雪的臺灣,不僅無法以低溫抑制病蟲害,甚至在栽培期就會因為高溫使得紅豆籽粒充實太快,顆粒太小、賣相不佳。一直到民國45年左右,在屏東利用二期水稻收穫後的空檔試種成功,紅豆才像找到自己的天命一般,在臺灣南部開始經濟栽培的規模。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也從民國57年開始投入品種改良,以傳統育種、人工選拔的方式前後培育出十個品種,前期以高雄5號、高雄6號為多;現在則是高雄8號、高雄9號最受市場歡迎。高雄8號(紅蜜)是大寮農會主推的品種,雖然顆粒較小但香氣濃郁;高雄9號(又稱紅寶)則因粒大飽滿,得到美濃農會、萬丹農會以及普羅大眾青睞,成為最盛行的品種。
左邊:高雄八號,顆粒較小。右邊:高雄九號,顆粒較大。攝影:陳芬瑜。
「你吃吃看,看看這兩個品種有什麼不同。」來到高雄農業改良場,研究員拿出手邊有的紅豆讓我們「品嘗」看看,手上的紅豆看起來和一般紅豆沒兩樣,不過卻是生的。
『這可以直接吃嗎?」
「可以啊!進行田間選拔時,我在田裡直接吃!」
半信半疑地把一顆高雄8號紅豆(紅蜜)放進嘴裡,有一股紅豆的香氣,但咀嚼過後微微地苦味逐漸明顯再回甘;再咬一顆高雄9號紅豆(紅寶),豆子的香氣淡薄,但後味滲出一股甜味逐漸明顯。「紅豆高雄8號因為含有皂苷,所以會有些微苦味,這在日本是製作保養品時一個很好的成分;紅豆高雄9號因種皮薄,入口感受到地則是澱粉與醣類的甜。」
沒有想到煮出來好像都一樣的紅豆,生吃的時候不同品種在味道上居然有這麼大的差異!他又拿出日本令和元年收穫的大納言小豆,顆粒比起臺灣紅豆的圓筒形較圓,發芽點微黃,放進嘴裡從咬勁就很不一樣。相較於臺灣紅豆的脆、硬,日本紅豆粉而軟,皮也比較厚,「所以日本加工利用上有些食品工廠為求餡料的細緻度,會將種皮剝掉,成為豆沙之後再染色,口感更加綿密,顏色也能統一。」
吃過生豆後,才比較了解為什麼會有品種改良的需求。一個品種的孕育,都要經過十年的時間,不斷地將各種植株中篩選出特性賦予紅豆機能性。如將強壯的植株與豆子香氣濃厚的植株雜交;或是與種皮薄的植株雜交,孕育出的世代或品種都可以依照它的特性發揮最大的效用。
「希望對紅豆產業的恆定有所貢獻。」負責育種的研究人員舉例,原本大家都覺得紅豆久煮不爛很麻煩,但現在的國產紅豆在品種改良後,用電鍋煮兩次就能非常綿密。不過一定要先煮到軟爛再加糖,否則水分會先與糖結合,使紅豆中的澱粉無法吸收足夠水分進行糊化作用,當然煮多久都不會爛囉。
不僅煮紅豆放糖要看時機,種紅豆的各種時機更是重要。紅豆和其他作物不同,栽培適宜的氣溫是由高至低:播種到開花前需要溫度與水分較高,但來到結莢的後期,卻喜愛涼爽乾燥的環境,最怕高溫多雨。
病蟲害方面紅豆最需要防治的是根腐病、薊馬和豆莢螟。薊馬通常在種下即會危害幼苗,除此之外,紅豆植株生育20多天開始有花簇分化,薊馬趁著花蕊含苞未放最營養的時候會靠過來大快朵頤,導致生不出豆;豆莢螟則是愛鑽進豆莢裡享用幼嫩豆仁吃到飽大餐,造成連串空包彈、產量下降。
由於紅豆有許多病蟲害所以,無論是施肥還是藥物防治都得抓準時機,就像研究員精闢的譬喻,「生長期喝轉骨方才有效阿!如果錯過時機再來施肥、下藥,想要補救通常都來不及。」
從13歲就開始在紅豆田打滾,大寮紅豆產銷班的王班長王瑞榮也來分享他種出優質紅豆的撇步:「我現在一半用生物性防治,蘇力菌、苦楝油、矽藻土交叉下去用。化學性農藥噴一噴,今年沒有明年可能又來了。」
生物防治則是利用性費落蒙誘殺,或是寄生、天敵等方式,來控制害蟲的數量,「讓害蟲比較沒有下一代。」如果有用化學農藥,也要在55天開花後停藥,到紅豆收成的80、90天,藥物都代謝光了,加上產銷履歷中的第三方驗證,不怕藥物殘留被吃進消費者的肚子裡。
55天後不用藥?那落葉劑怎麼說?完全不用藥不行嗎?
農民使用落葉劑也有其不可抗拒的無奈,有時為了搶好價、有時為了讓機器統一採收,在人力與市場的多方考量之下,只好選擇落葉劑作唯一解。其實現在的紅豆經過改良之後,植株落葉性已經相對同步與完整,加上政府補助自然落葉的農友、紅豆主要產地的農會也積極協助輔導農民採用自然落葉採收,豆農們已經慢慢地開始轉換觀念。「老鷹紅豆」的成功,也讓人看到紅豆可以不受制於市場、盤商,以品牌作為出路的例子。
向豆農以及研究員詢問有機紅豆的可能性,他們都因為管理不易、產量過低不符成本而表示不太可能,但也有少數農友堅持友善環境的理念,以有機方式種植紅豆。不過真的不容易,一分地的收成不到兩百斤;而以手工除草,完全不用藥也不用肥的自然農法一分地只收八十斤,和一分地能收成300、400斤的慣行農法相比,的確很難維生。
但如果消費者能夠認同其保護自然永續環境的理念,並進一步地了解他們堅持於此所下的苦心,進而以購買支持,加入成為環境保護的一分子,也許將來就能夠有越來越多農夫開始種植有機或者自然農法的紅豆。面積越來越大,對於未來孩子們所擁有環境而言,是相當有力的支持。
體會紅豆的美味,重新找回吃紅豆的傳統,購買友善土地的紅豆,不僅能成為豆農改變種植方式的動力,也會刺激更多飽滿美味、軟綿可口的品種與商品被研發出來,紅豆將越變越好吃、越來越誘人唷。
文字|謝欣珈
一年將盡的時候,便是紅豆開始熟成的時節,一顆顆飽滿潤澤的紅豆從莢裡爆開,像是一串串的除舊佈新的鞭炮。看似理所當然,但要種出大又飽滿的紅豆可不容易,不僅要栽培技術好,還得經過一連串的改良。
日本到台灣,落地生根的國產紅豆
紅豆最早起源於喜馬拉雅山一帶,在中國栽培有兩千年的歷史,後來足跡遍布印度、朝鮮半島、日本、臺灣等東亞地區;近年來全球化與農業技術發達把紅豆帶得更遠,澳洲、加拿大、美國、泰國、阿根廷、巴西,從南半球到北半球都吃得到,在超市能找到的有機紅豆就是從巴西進口。
那臺灣什麼時候開始有紅豆的呢?作為和糖一樣的高貴食材,日治時期日本人從內地引進紅豆,因為平地要種主要糧食稻米,所以起初僅在山區由原住民部落少量種植,而且與現在的冬季裡作時間不同,屬於五月播種的春夏作物。這是紅豆在日本種植的季節,因為採收之後進入秋冬霜期,能把土壤中的病蟲害凍死,融雪之後乾淨無比,紅豆自然頭好壯壯。
但地點換到不下雪的臺灣,不僅無法以低溫抑制病蟲害,甚至在栽培期就會因為高溫使得紅豆籽粒充實太快,顆粒太小、賣相不佳。一直到民國45年左右,在屏東利用二期水稻收穫後的空檔試種成功,紅豆才像找到自己的天命一般,在臺灣南部開始經濟栽培的規模。
品種改良:強化機能性的過程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也從民國57年開始投入品種改良,以傳統育種、人工選拔的方式前後培育出十個品種,前期以高雄5號、高雄6號為多;現在則是高雄8號、高雄9號最受市場歡迎。高雄8號(紅蜜)是大寮農會主推的品種,雖然顆粒較小但香氣濃郁;高雄9號(又稱紅寶)則因粒大飽滿,得到美濃農會、萬丹農會以及普羅大眾青睞,成為最盛行的品種。
「你吃吃看,看看這兩個品種有什麼不同。」來到高雄農業改良場,研究員拿出手邊有的紅豆讓我們「品嘗」看看,手上的紅豆看起來和一般紅豆沒兩樣,不過卻是生的。
『這可以直接吃嗎?」
「可以啊!進行田間選拔時,我在田裡直接吃!」
半信半疑地把一顆高雄8號紅豆(紅蜜)放進嘴裡,有一股紅豆的香氣,但咀嚼過後微微地苦味逐漸明顯再回甘;再咬一顆高雄9號紅豆(紅寶),豆子的香氣淡薄,但後味滲出一股甜味逐漸明顯。「紅豆高雄8號因為含有皂苷,所以會有些微苦味,這在日本是製作保養品時一個很好的成分;紅豆高雄9號因種皮薄,入口感受到地則是澱粉與醣類的甜。」
沒有想到煮出來好像都一樣的紅豆,生吃的時候不同品種在味道上居然有這麼大的差異!他又拿出日本令和元年收穫的大納言小豆,顆粒比起臺灣紅豆的圓筒形較圓,發芽點微黃,放進嘴裡從咬勁就很不一樣。相較於臺灣紅豆的脆、硬,日本紅豆粉而軟,皮也比較厚,「所以日本加工利用上有些食品工廠為求餡料的細緻度,會將種皮剝掉,成為豆沙之後再染色,口感更加綿密,顏色也能統一。」
吃過生豆後,才比較了解為什麼會有品種改良的需求。一個品種的孕育,都要經過十年的時間,不斷地將各種植株中篩選出特性賦予紅豆機能性。如將強壯的植株與豆子香氣濃厚的植株雜交;或是與種皮薄的植株雜交,孕育出的世代或品種都可以依照它的特性發揮最大的效用。
「希望對紅豆產業的恆定有所貢獻。」負責育種的研究人員舉例,原本大家都覺得紅豆久煮不爛很麻煩,但現在的國產紅豆在品種改良後,用電鍋煮兩次就能非常綿密。不過一定要先煮到軟爛再加糖,否則水分會先與糖結合,使紅豆中的澱粉無法吸收足夠水分進行糊化作用,當然煮多久都不會爛囉。
種出好紅豆:種植時機、病蟲害與生物防治
不僅煮紅豆放糖要看時機,種紅豆的各種時機更是重要。紅豆和其他作物不同,栽培適宜的氣溫是由高至低:播種到開花前需要溫度與水分較高,但來到結莢的後期,卻喜愛涼爽乾燥的環境,最怕高溫多雨。
病蟲害方面紅豆最需要防治的是根腐病、薊馬和豆莢螟。薊馬通常在種下即會危害幼苗,除此之外,紅豆植株生育20多天開始有花簇分化,薊馬趁著花蕊含苞未放最營養的時候會靠過來大快朵頤,導致生不出豆;豆莢螟則是愛鑽進豆莢裡享用幼嫩豆仁吃到飽大餐,造成連串空包彈、產量下降。
由於紅豆有許多病蟲害所以,無論是施肥還是藥物防治都得抓準時機,就像研究員精闢的譬喻,「生長期喝轉骨方才有效阿!如果錯過時機再來施肥、下藥,想要補救通常都來不及。」
從13歲就開始在紅豆田打滾,大寮紅豆產銷班的王班長王瑞榮也來分享他種出優質紅豆的撇步:「我現在一半用生物性防治,蘇力菌、苦楝油、矽藻土交叉下去用。化學性農藥噴一噴,今年沒有明年可能又來了。」
生物防治則是利用性費落蒙誘殺,或是寄生、天敵等方式,來控制害蟲的數量,「讓害蟲比較沒有下一代。」如果有用化學農藥,也要在55天開花後停藥,到紅豆收成的80、90天,藥物都代謝光了,加上產銷履歷中的第三方驗證,不怕藥物殘留被吃進消費者的肚子裡。
55天後不用藥?那落葉劑怎麼說?完全不用藥不行嗎?
農民使用落葉劑也有其不可抗拒的無奈,有時為了搶好價、有時為了讓機器統一採收,在人力與市場的多方考量之下,只好選擇落葉劑作唯一解。其實現在的紅豆經過改良之後,植株落葉性已經相對同步與完整,加上政府補助自然落葉的農友、紅豆主要產地的農會也積極協助輔導農民採用自然落葉採收,豆農們已經慢慢地開始轉換觀念。「老鷹紅豆」的成功,也讓人看到紅豆可以不受制於市場、盤商,以品牌作為出路的例子。
消費即選擇,用新台幣支持國產紅豆吧!
向豆農以及研究員詢問有機紅豆的可能性,他們都因為管理不易、產量過低不符成本而表示不太可能,但也有少數農友堅持友善環境的理念,以有機方式種植紅豆。不過真的不容易,一分地的收成不到兩百斤;而以手工除草,完全不用藥也不用肥的自然農法一分地只收八十斤,和一分地能收成300、400斤的慣行農法相比,的確很難維生。
但如果消費者能夠認同其保護自然永續環境的理念,並進一步地了解他們堅持於此所下的苦心,進而以購買支持,加入成為環境保護的一分子,也許將來就能夠有越來越多農夫開始種植有機或者自然農法的紅豆。面積越來越大,對於未來孩子們所擁有環境而言,是相當有力的支持。
體會紅豆的美味,重新找回吃紅豆的傳統,購買友善土地的紅豆,不僅能成為豆農改變種植方式的動力,也會刺激更多飽滿美味、軟綿可口的品種與商品被研發出來,紅豆將越變越好吃、越來越誘人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