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1_聲明】學校供餐法制化 落實永續發展目標

【20210331支持「學校飲食營養促進法」聯合記者會聲明稿_大享食育協會】

學校供餐法制化 落實永續發展目標

全國每天供應181萬份的校園午餐,但管理學校供餐的中央層級法規卻只有《學校衛生法》第22條與第23條,面對學校營養師人數少、廚房人員勞動條件差、食材採購運輸困境、縣市城鄉食材費用差距大…等一國二十二制的亂象老問題,僅仰賴短短二條法規,實有捉襟見肘之感。 

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指出,欣見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各黨立法委員提出管理學校供餐專法草案,盼望讓台灣學校午餐能藉由法制化,消弭存在已久的各種不平等與違反教育原則的亂象。

2015年,聯合國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從消弭貧窮與飢餓、追求良好健康與福祉、提供優質教育、減少不平等、採取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行為、尊重環境以至共創夥伴關係,是全世界努力的方向。

包含學校供餐專法,延宕多時的食農教育法草案與國民營養法草案等三項攸關著下一代台灣人健康食農永續的法律都應秉持永續發展精神,從根本為兒童和國民的全人身心發展進行通盤規劃。

借鏡鄰近飲食型態、教育體制、文化風俗相近的日本及韓國,分別早於1954及1981年訂定「學校給食法」,以專法管理學校供餐,提供學生健康安全衛生膳食,透過教育建立地方風土自信心與凝聚國族認同感。落後超過一甲子的臺灣,民間要求制定學校供餐專法聲浪不斷,但公部門卻遲遲無進展。

大享食育協會近年以學術和專業交流深入研究日韓經驗,並考量台灣狀況,呼籲學校供餐法制化應將「尊重專業、源頭管理食材、資訊公開、傳承飲食文化」等四大面向納入考量。

一、尊重專業,保障學生與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與福祉。

在臺灣,學校營養師與料理人員的專業及重要性被嚴重低估。

依照教育部國教署於2020年底提供的資料顯示,全國近3,900間學校僅聘任497名公職營養師,負責每日181萬份的校園供餐,等於1位營養師平均得照顧8所學校,把關3,600人份的餐點。

相較於韓國各校無論規模大小,皆自辦廚房和配置營養師,以及日本也是幾乎每校或每二校都設置有營養師的制度,台灣在學校營養師的編制上十分落後。

再者,在台灣,平均一位廚師或廚工大約需負擔二百至三百人份的餐點,若加上菜道數多、料理程序複雜的因素,台灣校園廚房供餐人員的勞動負荷比起日韓繁重。

尊重學校營養師及廚師等第一線人員的專業能力,提供安全工作環境並給予相對應勞動保障,應是辦好學校供餐和落實飲食教育的核心關鍵。

二、源頭管理食材,支持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

日本除「學校給食法」,還有作為配套方針的「學校給食會法」,由各都道府縣所設置屬於非營利組織的學校給食會,負責供應符合學校供餐標準、品質穩定的產品,更能讓合作的生產者採取計畫性生產以確保收入。 

韓國則是透過地方政府的「供餐支援中心」,以共同購買機制來進行把關,進而建立起友善環境食材的供應系統,目前全國各地約有70多個供餐支援中心,也形成親師生共同參與產地見學和食材監督的機制。

台灣各縣市校園食材來自不同供應商,搭配目前政策獎勵優先採購3章一Q產品,因此在食材把關工作方面,學校、團膳供餐業者或食材供應商都各自肩負著不小的行政業務與檢驗壓力。若能仿效日韓從源頭控管及系統性生產規劃,全國每日181萬份的校園供餐,相信能成為支持台灣友善環境農業發展的重要助力。

三、資訊公開,催化產業創新發展。

台灣學校午餐從縣市供餐人數、工作人力編制到費用支出等基礎資料幾乎完全不公開,家長與一般民眾根本無法從任何管道自由取得,如果連基本的參考數據都付之闕如,遑論改善學校午餐現況。

以日本為例,各都道府縣每年都會公布學校供餐報告,雖然公開項目與詳細程度不一,但一定有基本的供餐人數、學校營養師、廚房調理員、午餐食材費用等年度消長數據。

憑藉這些基礎調查,各地方政府能做為修訂政策之依據,家長透過公開資料瞭解學校供餐情況,產業界更能從趨勢找到創新突破的可能。以東京為例,目前就已有經營學校午餐料理人員派遣業務的專門公司,來因應當前學校供餐現場人力不足的困境。

四、傳承飲食文化,學習尊重環境。

日本與韓國傾全國之力推廣「和食」及「韓食」的文化精神,向外打進國際, 對內深入校園。 

在日本,中央有文部科學省推動「Super 食育學校」計畫,民間則有透過出版學校午餐專門雜誌或與邀請知名主廚入校協助行動,目標都在於教育學生認識傳統和食文化,進而支持日本國產食材。 

韓國民間團體在2010年提出使用友善環境作物的學校午餐的政策倡議,認為學校午餐跟生命教育、學童健康、農業發展都有相關,它不僅保障學生基本人權,同時促進地方循環經濟,讓所得重新分配,更透過支持本土環境友善農業來累積永續社會資本。 

藉由學校供餐法制化,找出具有台灣特色的學校午餐,同時兼顧安全營養美味、並支撐社會永續生活,為下一代打造健康幸福基礎,已是刻不容緩、不容迴避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