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紅豆田:大寮國小與大寮農會、紅豆產銷班

文/王章逸;圖/王章逸、蔡佳佑

想到紅豆,總是伴隨著甜蜜與溫暖。冬日暖心的紅豆湯、在口中迴盪甜蜜滋味的紅豆餅,你心目中是否也有專屬於自己的紅豆味道呢?

生活中無處不是紅豆,然而紅豆大多用做加工,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口中的紅豆從哪裡來、如何生長,甚至成長在產地的長大小孩也不一定熟悉。是故,我們與大寮農會以及紅豆產銷班合作,帶著大寮國小的小孩來到紅豆田。

鮮為人知的紅豆產地:大寮

大寮與萬丹隔著高屏溪相望,同緯度、同樣受惠於高屏溪帶來的肥沃土壤,兩地有類似的地理風土。只是說到台灣的紅豆產地,許多人第一印象多是「萬丹」抑或東港農會主推的「老鷹紅豆」,卻鮮少人知道大寮每年種植三百多公頃的紅豆,是高雄地區紅豆重要的產地之一。

大寮種植紅豆的歷史已久,自六、七〇年代開始紅豆逐漸成為冬季主要作物之一。官方為了推廣在地物產於2005年開始舉辦「大寮紅豆文化節」。大寮農會則與農民契作紅豆,成立藥檢制度確保紅豆的食品安全,並且創立品牌「紅晶鑽」推出蜜紅豆、紅豆冰淇淋與紅豆禮盒等商品。

這次的產地活動,有幸跟大寮農會合作舉辦。除了引介大寮種植紅豆的農民,也派出四健會家政班十項全能的媽媽們,帶領大寮國小的小朋友進行紅豆甜點DIY的活動。

紅豆扛壩子:大寮紅豆產銷第一班班長王瑞榮

透過大寮農會的介紹與王瑞榮班長認識,才知道能扛住工商業在大寮發展的壓力、繼續讓紅豆落根結莢的功臣,王班長功不可沒。

務農多年的王班長農學淵博,甚至是李登輝時代農業人才培訓政策「八萬農業大軍」的其中一人。出身大寮的他熟捻在地物產,稻米、紅豆等農產皆有深入研究。透過產銷班團體的力量,王班長帶領班員優化紅豆的種植。合理化施肥、不用落葉劑等友善理念,提升大寮紅豆的品質。產銷班第一班的紅豆吸引許多廠商前來洽談,也因爲產銷系統的穩定著帶動農民種植紅豆的意願。

趕在紅豆採收前,王班長大方出借紅豆田:「我很少把田借給人家辦活動,但我很支持讓在地小朋友認識紅豆的教育」,顯見王班長對地方事務的熱情與投入。

走進紅豆田:與紅豆的第一次相遇

十二月底的紅豆田已經逐漸轉黃乾枯,學生們在畦溝整齊排隊。戴上麥克風,王班長看著這麼多小孩臉上忍不住笑容,興奮地跟大家介紹紅豆的種植與生產。「紅豆是高雄大寮的重要作物,因為砂質土與緯度適合紅豆」以大寮的風土特色開場,接著讓學生辨別田區種植的高雄八號(紅蜜)與九號(紅晶鑽)。

進到實際採收的環節,一人可採五個成熟豆莢裝入發放的小塑膠袋帶走。透過實際採收,學生可以近距離觀察、觸摸紅豆,進一步分辨紅豆成熟與否的差別。踏進紅豆田的學習,有土味、有風吹也有豆莢飄逸,讓小孩能夠自由探索與滿足好奇。

泥土到餐桌:紅豆甜點實作

結束紅豆田的行程回到大寮國小,一進校園便發現家政課的老師們早已在穿堂完成布陣:工作桌、分裝台與瓦斯爐,一應俱全。紅豆甜點實作緊湊充實,一共要完成兩項甜點:紅豆湯圓與草莓紅豆大福。

活動當天冬至甫過,只是大小朋友有吃過湯圓、沒搓過湯圓,節日一起搓湯圓的氛圍早已遠去。台上家政課阿姨們拿出三種顏色的糯米糰:原味的白色、地瓜的黃色以及火龍果的粉紅色,一邊介紹一邊介紹搓湯圓的技巧。學生們戴上塑膠手套開始動手搓湯圓。大小不一、方圓不定,川堂被彩色湯圓搓出的笑聲不斷。

進入第二部分的甜點實作則充滿了草莓與紅豆的香氣。由家政課的老師事先做好紅豆餡與糯米糰,並且將材料發下。開始操作後,看似簡單的動作小朋友們狀況不斷,有人一不小心太用力導致草莓稀巴爛,有人無法用糯米糰包覆餡料。

甜點DIY完成後,學生品嚐現煮現搓的紅豆湯圓。有些人想要將紅豆草莓大福留給家人分享,有些人則現場迫不及待地品嚐起來。大家一起度過了一個充滿紅豆的甜蜜早晨。

地方人知地方事:五感兼具的紅豆課程

五感並用,透過舌尖認識紅豆的甜沙滋味,在田間觀察、實作、撫摸,更仔細的解紅豆的植株與種植。地方人要知地方事,這次活動後大寮國小的學生更了解在地的物產。而這樣的課程與認識,除了讓學生知道在地重要的農作物,或許也種下地方產業得以延續與活用的小小種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