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油車間:育德國小與新建美油籽學堂

文、圖|王章逸

二林育德國小的學生排隊有序,拜訪位於芳苑鄉的新建美油籽學堂,走進油車間,進入芝麻油香的世界。

老店新路:國產食材與農食教育的新建美

新建美「油籽學堂」外觀新穎、現代,座落在彰化芳苑省道17號與縣道150的路口,油香不斷八十年。傳承三代的製油廠從傳統油車間到榨油公司,現在成為具有教學功能的「油籽學堂」。

 

陳煥明總經理承接老店,力圖創新。

老店新路,油籽學堂這棟建物與濱海芳苑的純樸地景並不相稱。由第三代陳煥明總經理接手經營後除了維持主力品牌「主婦」,也創建了用國產食材的品牌「油籽學堂」,並且整建了新的教育空間,希冀結合教育提升大眾對於油品與國產食材的的認識。

地方串連:二林育德國小與蔗青文化工作室

此次的產地活動由蔗青文化工作室(簡稱蔗青)協助策劃與聯繫,與二林育德國小的合作就是由蔗青牽線。

蔗青以田野調查為核心方法認識地方,同時也積極關心地方教育議題。與二林地區的學校合作開設地方學課程,也關心地方小校裁校、併校議題。藉由蔗青對地方產業與教育議題的耕耘,讓我們找到適合的學校與合作場域,展開這次的產地活動。

以田野調查為工作核心的蔗青文化工作室,圖為創辦人洪崇銘。

這次的合作學校是二林鎮育德國小。新任的許瑞芳校長出身農鄉,對於蔗青或我們想要推廣的農食教育很是認同。也因此儘管這次產地活動的時間緊湊,仍然盡力促成與配合。

在多方單位的合作下,終於展開這次在油籽學堂的產地活動。

油籽學堂的全方位芝麻學程

麻油、香油等芝麻製品雖然時常出現在生活中,但一般人對於芝麻的認識並不多。

陳煥明總經理首先透過簡報仔細的介紹芝麻的知識。從芝麻由張騫自西域引入的歷史,到台灣種植的溫度與地理環境,最後當然則主要介紹芝麻的種植、產後處理與營養知識。

參加活動的學生們積極投入有獎徵答

除了知識性的學習,課程也準備了常見的芝麻相關的鄉土諺語:

  • 狗頭滴著麻油湯:形容麻油香氣濃厚,聞得到,卻吃不到
  • 冬天雨,卡貴麻油:冬天在中南部屬乾季雨水較少,形容冬天雨水比麻油珍貴
  • 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芝麻喜歡生長於溫帶及熱帶型氣候,立秋之後天氣逐漸轉涼,不適合芝麻栽種生長,即便栽種了也無法開花結果(編按:此諺語的地域應指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地區)

除了簡報的講解,油籽學堂也準備芝麻乾燥的植株。芝麻籽很常見,但整株芝麻就鮮少看見了。第一次看見的芝麻的學生充滿好奇,仔細端詳、動手敲打,想從已取完油籽的蒴果中敲出芝麻。

第一次看到芝麻的植株與蒴果,興奮的想敲下幾顆芝麻。

動口也動手:品嚐芝麻與磨製芝麻

對於食育而言,味蕾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程中也提供了「芝麻糊小湯圓」與「芝麻豆漿」讓學生品嚐。

油籽學堂使用國產芝麻研磨的芝麻糊渾厚醇香,與小湯圓的糯米Q彈口感天生一對(難怪每年都會發生芝麻與花生湯圓論戰)。兩者相輔相成,除了好吃之外,相信小孩們對於芝麻風味的印象會很深刻。

欸這個很好吃(設計對白)

相較於湯圓,做成飲品的芝麻豆漿則是截然不同的風味。芝麻粉讓原本平凡的豆漿與眾不同,大豆的香味仍在,但更多了芝麻的香味與顆粒。豆漿混入芝麻粉後儼然成為另一道風景。

課程的最後則是讓小朋友參與磨製芝麻與包裝的環節。磨製芝麻的機器開始運作後,芝麻香滿室充盈。小朋友手持玻璃瓶承接自研磨機現碾的芝麻糊,而後用油籽學堂的包材仔細包裝。過程儘管簡單,但對於參與製作的小朋友而言仍十分投入與感到新鮮。

一起合作完成芝麻糊包裝

其中一位小朋友就說:

「把芝麻醬帶回去給家人,家人就會一起吃到我的愛心。」

充滿童趣的表白讓這寒冬不知不覺也溫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