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綠豆田:水燦林國小與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

圖/文:王章逸

夏日來一碗清涼綠豆沙牛奶、佳節來一塊綠豆椪,綠豆是台灣人甜蜜滋味中不可或缺的一塊。

只是你知道我們吃的綠豆幾乎都是進口的嗎?由於綠豆豆莢分批成熟的特性,一直以來都難以使用機械採收,缺工的農業環境導致台灣綠豆種植的面積不斷下降。民國60年曾經有近5,000公頃的綠豆,去年(108年)則只有88公頃。

儘管綠豆的使用量不小,但要吃到台灣的「國產綠豆」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更別提看到綠豆田了!這次的產地活動我們將前往雲林水林的友善耕種綠豆田,一窺綠豆採收與處理的眉眉角角。


水燦林國小與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相遇綠豆田

這次雜糧入校園產地活動的雲林場次以綠豆為主題,水燦林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來到水賊林友善土地組合 Pirate Farmer Group 的綠豆田,準備化身雜糧小兵,幫菜刀大哥摘綠豆。


在開始摘綠豆前,先由協力活動的青年康惠賢介紹國產綠豆。

發下綠豆莢讓學生進行觀察,康惠賢問道:「你們知道這個綠豆跟在市場上常看到的綠豆有什麼不同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台灣產的綠豆個頭較小,身體上也有淺淺的白色粉末,品種是台南五號的「粉綠豆」。一般市面上常看到的綠豆叫做「油綠豆」,個頭較大、表皮光滑,大多從東南亞進口。

進到田間採收,當然要先知道採摘綠豆的標準啦!原來綠豆豆莢會隨著成熟程度由綠轉黑,同時也愈加乾燥。除了用顏色判斷外,成熟的豆莢搖晃會有綠豆滾動的聲音。所以在田間看到黑透的豆莢就可以採收了,也可以用耳朵再次確認!


拿起綠豆莢在耳朵旁搖晃,聽到滾動的聲音就代表綠豆成熟了!

結束綠豆的介紹完,小朋友手拿茄芷袋排排站,進到綠豆田採摘綠豆。一開始學生稚嫩疑惑的眼睛望著綠豆豆莢,小小的手怕是傷著綠豆一樣輕柔的摘下綠豆,詢問周遭老師:「老師我這樣摘對嗎?」採收的成就感成為小孩認識綠豆的第一步。


在綠豆田中的雜糧小尖兵!

知道辨別成熟與否的訣竅後,大家膽子就大了,瞄準已經發黑乾枯的豆莢一出手便是一串。隨著袋中的豆莢越來越多,可以發現小孩在過程中不僅獲得樂趣與成就感,對於綠豆的認識也跟著深刻。


採後處理:脫殼與過篩

在脫殼的工作上,菜刀準備了擀麵棍讓學生敲打綠豆脫殼,現場宛如田間打擊樂現場,咚咚咚聲響不斷。除此之外,為了能完整呈現古早時綠豆脫殼的工作,還特別復刻「綠豆脫殼棍」工具。脫殼工具由兩根木棍組成,將木棍固定且中軸可以旋轉。甩動木棍透過慣性力道將綠豆打出豆莢。


特製的古早味綠豆脫殼工具

雖然在照片中是蹲在地板示範,但據菜刀大哥說:「以前綠豆收成很多會鋪滿整個地板,這個工具可以邊走動邊打綠豆脫殼,我們這個柄做太短啦!」

脫殼後的綠豆需要再過篩後才完成所有的採後處理。

裝袋的綠豆從上撒下,透過電風扇將較輕的雜質與豆莢吹走,再透過篩網把綠豆與殼分開。經過數次重複灑落、過篩,才終於完成綠豆所有的採後處理。


灑落的豆莢、綠豆,與後面定睛觀看的小朋友

小孩們蹲在一旁凝神觀看這場脫殼秀,期待自給親手採摘的綠豆能夠完成採後處理。


綠豆田邊喝綠豆湯:小朋友認證好喝的國產綠豆湯

辛苦一整個下午後,當然要喝一碗綠豆湯啦!還有什麼比在綠豆田邊吃綠豆更對味呢?

「粉綠豆」與進口的油綠豆差異頗大。雖然油綠豆的個頭較大,但香味跟口感完全比不上新鮮國產的粉綠豆。「菜刀哥哥我還要一碗!」續碗的聲音起此彼落。


綠豆田邊吃綠豆,留下屬於綠豆的下午回憶

據老師告訴我們,學校營養午餐提供的綠豆湯可不是這般搶食的風景,而且連平時不吃綠豆的小朋友也吃了很多碗。看看見底的大鍋子,就可以知道國產綠豆的魅力囉!


活動的最後,小朋友可以獲得一袋綠豆,同時附上一張簡單的綠豆資訊。期許這場田間活動不僅在這當下讓孩子們留下對綠豆的記憶,也期待帶回家的綠豆與資訊能夠進入家庭,讓國產綠豆的美味在更多人的味蕾留下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