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照見一地多元的飲食生活─花蓮市重慶市場

重慶場位於花蓮市東部,是花蓮市最大,規劃最完整的市場,除了市公所劃定的市場建築物內有許多攤位,對面馬路甚至小巷子都能看到攤販的身影,隨意將蔬菜放在幾個臉盆裡,用紙板寫著價格,是重慶市場的周圍的風景。

恰巧我們到訪的日子是中元節過後,走進重慶市場就會發現許多攤位正在休息,但此時老闆趁機來攤子上整理器具,其他店家擺起商品,開始一天的市場生活。

圖說:豬肉攤販的老闆正在整理掛勾

與其他市場相比,商品、食物的種類與數量,在重慶市場裡都能找到更多。位置的規劃第一條走道是生鮮;第二、三條是乾貨、蔬果與衣物;第四條則是原住民的野菜區,以及新住民的攤位。

走在第一道上,些許的魚腥味撲鼻而來。雖然重慶市場的商品種類比起其他市場更多,不過海鮮、漁獲仍占三分之一,而且每家攤位的面積更大,若恰巧在路口,還有L型的攤位。每家的漁獲不盡相同,有的賣一般家庭常見的午仔魚、黃魚,不過最吸引人的,是在走道的尾端看見了一尾「很長」的魚。

老闆特地從攤位上拿出來讓我們拍照,一問才發現是石喬魚,因為肉質和體型都像土魠魚,而有「假土魠」的別稱,不過兩者間價格可是差了兩倍以上。老闆拿出石喬魚的神情至今仍深刻的印在腦海中,不知道他是自豪,還是對於我們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的驚呼感到有趣。

與蝸牛為伍的返鄉生活

靠近入口處,有一位阿美族的大姊坐在矮凳子上,俐落的用左手從前方拿出一隻蝸牛,右手拿著鉗子將肉夾出來,這過程大約只需一秒,期間還得不停的用水管在蝸牛堆上澆水,她是在重慶市場賣蝸牛的阿英阿姨。曾在台北工作的她,回花蓮後就在重慶市場擺攤,我們曾經在吉安市場中的原住民攤位看過賣熟蝸牛肉的攤商,但這是第一次看到老闆在挖蝸牛。

通常將蝸牛肉取出後,阿英阿姨還會川燙、包裝後才會販賣,生蝸牛肉並不容易煮,因為一般消費者很容易將蝸牛肉煮老,所以大部分的攤販都會將蝸牛肉川燙冷卻後,做成一包一包,方便客人買回家料理。現在網路發達,阿英阿姨也有提供線上訂購宅配的服務。

壓軸第四條走道─蝸牛、春捲皮與小吃

除了在地的原住民,重慶市場也有新住民的身影,在第四道上賣著家鄉的美食,以及東南亞常見的食材,例如香茅、檸檬葉,甚至還有越南的春捲皮,經過的民眾都會好奇的看看,而這些在攤子上放著家鄉音樂的老闆們,便會熱情地和路過的人介紹這些食材的料理方法。

圖說:同時有蔬菜、芋梗與越南春捲皮的攤位。

同時在原住民、新住民的攤位對面,就是傳統小吃攤,早起逛菜市場的人們常常逛累了就來一碗陽春麵當作早餐,此時也形成了原住民、新住民、漢人共聚一堂的熱鬧景象。

在重慶市場裡,我們看見了菜市場的休市日常、阿英阿姨的批發蝸牛事業,以及新住民、原住民、漢人三者並存的食材與料理,彷彿照見花蓮飲食生活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