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烤80年的香脆海港味──吉古拉

文│王婉育

2016年,基隆漁會與中正區公所合作推廣在地食材,供和平國小240名師生小卷、蝦仁及基隆的特產鯊魚丸等漁產,讓和平國小的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之外,在午餐時間能更認識在地的漁業知識。菜色中有一樣像竹輪的食材,在基隆稱作「吉古拉」,它經常隱身在基隆巷子的小吃攤中,究竟「吉古拉」是什麼呢?

圖說:和平國小當天的午餐有小卷、蝦仁、鯊魚丸湯以及吉古拉(左下)。(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吉古拉光從字面上看不太出來他的意思,其實是從日文的ちくわ「竹輪」的發音而來,傳統作法是將魚漿附著在竹子上,因此稱作竹輪。

吉古拉是由日本人傳入台灣的,由於當時日本人發現台灣人只吃鯊魚的魚鰭,其他部位都丟棄相當浪費,而且台灣人也有將魚肉初步加工成魚丸的飲食習慣,因此將口感不佳的鯊魚肉稍加調味後,經過炭烤或油炸提升鯊魚肉的味道,在1937年,日本人在基隆設立的竹輪工廠則有一年生產150萬條竹輪的紀錄。而日本人離開台灣後,基隆仍流傳「吉古拉」的食物名稱至今。

比起現今加工製成的竹輪,吉古拉的厚度較薄,且作法相當講究,從市場買回鯊魚肉後打成魚漿,再加入調味與麵粉增加口感,接著將魚漿裹在鋼管,放到炭火上烤。

吉古拉好吃與否,關鍵在於魚漿的厚度以及火候的大小,得一邊轉著鋼管,一邊控制炭火,費心烘烤完成後即可整條食用,在基隆大家都會把它當零食吃,有的小吃攤會採買大批吉古拉,像竹輪的料理方式,切成一片片做成關東煮,或是炒菜加入的食材。外表香脆還可以嚐到魚肉的鮮美,魚漿的香氣在口中散發,只有在基隆才能體會到的滋味。但由於繁複的做法,目前製作吉古拉的店家僅有少數幾家,並無法大量供應學校廚房作為午餐的食材,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吉古拉出現在學校午餐的菜色中!

圖說:吉古拉中間包覆玉米筍變成創意料理。(楊西披提供)

 

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