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團隊的力量發想出適地適用的食農教具教材

在食農教育的現場,如何將抽象或複雜的知識,以簡單、吸引又有趣的方式呈現,是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大享食育協會在農業部的支持下,邀請台灣與日本食農教育專家及實作者,在「遊農食-食農校育教具教材國際交流展覽會」中,舉辦食農教具教材開發工作坊,藉由「教具元素表」的架構概念,所有參與者在短短兩天內集思廣益,每組各設計出一套可操作的教具,以及搭配該教具的課程教案,最後產出作品的完成度令人驚豔,欣喜看見食農教育的集體智慧!

文|邁子
圖、編輯|大享食育協會


食農教具教材的無限發想

這次密集腦力激盪的開發工作坊,學員們臥虎藏龍,有營養師、社大講師、教具研發者、農場經營者、中小學老師或具有視覺設計專長,在過程中體驗到食農教育並非單打獨鬥。

在協會理事陳芬瑜引導進行討論的每一階段的演練中,巧妙融合不同領域的專長與經驗,共同溝通出可執行的多元面向,現場火花四射,最後做出六組的精彩雛型展示,讓每位學員看到食農教具教材的無限可能性。


可可~喜樂果

第一組「可可~喜樂果」作為發想主題。

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果實內的種子,多數的消費者可能都很陌生,過去生產者-喜樂可可會在市集擺放新鮮的可可果夾來介紹種子(可可豆)及果肉的型態。不過,新鮮的可可果實採摘之後,果莢內包覆可可豆的果肉就會開始發酵,萎縮變色而變醜,因此可可農陳美芳希望能發展出演示教具,在市集擺攤及教學時可以運用。

該組成員一起激盪可可果教具的構想,現場先以杏仁果暫時代替可可種子,利用A4紙製作出第一版可以打開來的可可果,繪製出不同階段的種子變化,也利用AI智慧協作出五字訣,認識可可到巧克力的食農旅程。

而在教案系列的互動課程,目標族群設定在國小三年級以上,教具以可可果實模型搭配繪本、投影片簡報,第一堂解說可可的一生,第二堂實作及料理,搭配地方季節性水果製作可可水果串,讓學童知道巧克力的原料,學習辨識純巧克力與市售巧克力的風味與原料差異,最後規畫推出產業起落交替的「阿榔與小可」繪本(檳榔與可可)永續課程。


來一隻扭蛋機

第二組以社區樂齡長者為服務對象,雞蛋是阿公阿嬤們感興趣的主題。

「來一隻扭蛋機」的核心議題在探討雞蛋產量過剩原因(如蛋雞年齡與產量的相關性),先從認識雞蛋生產開始,傳授辨識新鮮度的撇步,說明飼料與蛋黃關係、雞隻品種與蛋殼顏色,破解民眾對紅殼蛋營養價值優於白殼蛋以及蛋黃顏色的迷思,教案最終目的在協助提升雞蛋銷量。

教具根據預算而有階段性安排,包括雞隻圍裙、雞隻布偶、完整比例的填充雞布偶及扭蛋機,擬向群眾募資,並尋找贊助商。扭蛋機的機關設計餵雞的仿真過程,從口餵食飼料,就可以扭出不同特色的雞蛋,每個扭蛋內藏有QA知識與問題,增添趣味性,建構正確的營養知識。


檸好,歡迎光檸

第三組的活動場域在檸檬森林休閒農場,由青農洪季洋回鄉接手,以推廣檸檬、全食物為教育行動目標。

「檸好,歡迎光檸」強調檸檬不是配角,可以如何成為餐桌上的主角;兩小時的農場體驗活動,透過不同質地的手觸色卡及檸檬教具,以森林探險的概念,讓親子一起到農場憑著觸感學習如何採收檸檬,了解不同品種檸檬的差異性,以及如何從果皮去認識友善栽種農法、生態環境及病蟲害等議題。


芥菜大富翁

第四組以客家文化性食材芥菜來探討氣候變遷、戰爭對糧食產量的影響。「芥菜大富翁」教案設計完整,幾乎是可以直接操作的課程。

芥菜大富翁發展的起心動念,來自組內的成員-桃園縣高原國小的劉秀琴老師在校內持續推廣芥菜食農教育,透過完整的課程設計引導學童進行一系列的種植、料理及文化課程後,希望可以透過遊戲讓學生檢視學習成果,於是成員共思發展出此款知識型的學習桌遊。

遊戲地圖板有三個區域,模擬芥菜的種植、加工及營養;機會卡內容以時事有關,活動機制設計有專家call-out,只要付出芥菜幣就可以獲得相關知識;本組也將食農教育向外推廣,擬試辦校園農遊,藉由展攤創造收益,永續農遊課程。


蔗識一牛車

新竹寶山以產甘蔗聞名,第五組「蔗識一牛車」的產業場域設定在此處。

現代小朋友很少看過整條甘蔗,利用圖紙仿真製作出甘蔗教具,教導甘蔗如何採收,以紙製牛車載運甘蔗,傳統農家會將採收下來的葉子、甘蔗筍拿去餵牛,重現寶山當年甘蔗產業的榮景畫面。

本課程設定30位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將每人發送一個題目,答案就藏在講解過程中,巧妙引導學生專心聽課找到自己題目的答案。

教具設計的趣味性也包括重溫長輩兒時的生活記憶,寶山因是丘陵地,無法用小火車運送甘蔗,需依賴牛隻一車車載運到製糖廠,甘蔗是靠人力一根根採收集結在牛車上,小朋友會從牛車上偷甘蔗當零嘴,因此設計活動會讓學員抽甘蔗,進入有獎徵答活動,象徵將一整車知識帶回家。


滸虎生苔

滸苔(海菜的一種)曾經是基隆漁村常用的食材,而今漁村生活文化沒落,採集海菜的阿嬤日漸凋零,第六組「滸虎生苔」將採訪海女阿嬤們的故事,以VR拍攝海女採集海菜,認識不同種菜的海菜分佈在岸邊至海底的位置,讓民眾透過手機掃描QRcode觀賞海底世界及漁村風光。

組員構思出來的滸苔材料包,內含手冊與料理說明,搭配圖卡及烤海苔來引起對於海洋的興趣,透過體驗活動推廣海洋永續觀念、促進觀光,最後播放海浪的音樂,沉澱心靈,感受及拉近與海洋的距離。


專家指導分析點評

本次開發工作坊邀請業界專師共同參與教具及教材的設計,並分享教具實作經驗的歷程。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環境教育處處長劉冠妙肯定每組作品的成果,卻也提醒有了點子之後,需要反覆測試及實作。

基金會《跟著節氣看耕地》教具已經發展到第四版,以此為例,第一版的題目太困難,機會卡、命運卡老是會遇到颱風或WTO的問題,曾經有一位小朋友玩到挫敗而哭泣,改版後又發現文字敘述太冗長,直到第三版才成功販售,且不斷嘗試修正後,現在已經是可以出版單賣本的版本。

而教案是否一定要製作教具?劉冠妙認為沒有教具也是可以操作體驗活動,但教具的功能在於輔助,可以縮小教學落差,協助教案有更高的完成度;教具要考慮吸引力,建議就從模仿其他作品開始,但在模仿過程中要加入自己的想法點子,不斷修正成適合自己期待的版本。

教具不會有所謂的最好版本,只有反覆調整到最適合的版本。


設計師詹佳和則提醒研發教具的過程會面臨很多的撞牆期,這時需要反覆檢視是否偏離方向,過往曾經討論過的筆記會是很重要的依據,讓我們重新思考而不迷失方向。詹佳和認為教具設計是很快樂的探索體驗,在這兩天的工作坊所做出的作品僅是概念的階段,若一開始就想得太具體,將會限制住後續的發想,以遊戲機制的設計為例,這部分是最容易遇到撞牆期,需要釐清遊戲與知識的相關性,會不會好玩卻失去知識,但知識過多卻又失去了趣味性,兩者如何取得平衡呢?

大家要記得討論時的熱情和做出的筆記,當出現撞牆期、很難走下去的時候,可以重新審視自己開始發展教具的中心方向及線索。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龔蒂菀感動工作坊所展現的熱絡氣氛,建議每位學員將這次發想出的點子帶回到各自的場域實際操作一次,每一個教案可能都藏有BUG,惟有透過反覆實際操作才能找出隱藏的問題點。

教案更為成熟之後,可以尋求大學設計系的合作機會。

大學教師需要提供學生真實的設計題目來導入課程,來自現場需求的命題,讓學生的學習也是參與社會問題解決的過程,具有應用性;例如龔蒂菀老師帶領學生開發的《時漁 Fishion》,便是學生為了要推廣國產魚的互動式桌遊。


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鼓勵學員們尋找教具教案的測試者,可以與各級學校社團進行橫向連結,藉以確認所設計出的教具教案內涵是否符合目標族群的定位,最後提醒現代年輕人習慣科技運用,缺少五感的學習,建議未來教具教案更能著重在五感開發的體驗。

引導工作坊學員進行兩天腦力激盪的大享食育協會理事陳芬瑜及研究員朱曉萱,對於學員的成果佩服之餘,也笑說這就是他們的「陽謀」,工作坊第一天安排大量來自臺灣及日本講師的教具及玩具開發經驗的分享,啟發及刺激學員們對於教具的形式及目的的想法。

接續透過小組的各階段的討論及發表,共同產出1.0版的教具雛型及教學設計,不僅讓學員獲得完整的發展經驗,集體合作的過程也傳遞食農教育的推廣,需要結合多樣角色的重要性與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