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取得靈感的食育教具—海老原誠治老師短講

文|邁子
圖、編輯|大享食育協會


趣味切入,在孩子心中埋下好奇的種子

日本關東學院大學兼任講師海老原誠治,擅長將生活材料發展成食農教具,將困難複雜的知識轉化成簡單有趣的內容,以簡單的手作過程啟發孩童的好奇心,讓小朋友從多元角度的觀點去重新認識日常食物。

以鏡餅造型的不倒翁為例,來自於日本過年傳統食物鏡餅,簡單的紙條、釘書機,加上迴紋針不倒翁棋子保持平衡,增加了趣味性,而鏡餅意象的棋子外型則傳遞了日本新年飲食文化的意涵,讓小朋友理解過年期間為何要吃這些象徵圓滿順利的文化性食物。來到台灣的不倒翁搖身一變為葫蘆的形狀,是海老原老師的巧思,讓不倒翁也融入台灣的飲食習慣。

而日本新年便當盒摺紙手作品以及江戶街道剪紙的設計,趣味性在從平面2D變成立體3D,讓過程增添好玩性,教育性則在透過親手摺紙的過程去學習到日本和食文化。

 


看見「食」物的科學面貌

海老原誠治也將食農與科學的趣味性做了結合。

蓮葉是具有文化意涵的植物,除被運用在慶典儀式外,蓮葉表面的奈米纖毛構造,讓雨水落在蓮葉上立刻凝成水珠,不會浸濕蓮葉,並快速移動帶走灰塵。蓮葉所具有的疏水及自潔的特色,後續被仿效開發出許多材料,例如塗料及織品等,可用來保持物體表面的乾燥與清潔。運用在教學設計上,為了讓學童認識蓮葉的構造特性,分別將水、番茄醬、美乃滋澆淋在蓮葉片上,差異性立刻顯現,美乃滋是由水和油所製成,在蓮葉上不會呈現水珠狀而是平塌的形狀。

由此可知,一個簡單的科學遊戲也可以學習到多重的食農知識。海老原誠治也利用小麥粉、在來米粉、新科技磨出的細緻米粉,以指紋遊戲來感受三種粉末的粗細,進一步傳遞米穀粉的特色與應用,此一提升米食食用率的教學主題,食農趣味性的遊戲背後是嚴肅的糧食議題。


教育是為了未來的事業

海老原誠治認為一個教具教案要兼具知識性、動手做等多方面的切入點,目的性通常不會只有一個,才能將內容更完整地呈現出來,這是因為一堂課有很多的學生,每個人的興趣及學習方法不同,若只有單一內容的體驗,課程容易單調化。

又例如一個農產品從生產到加工經歷很多的環節,為何必須將食物生產過程完整呈現出來,那是因為我們不可能獨自生活而不依賴其他人,所以教育不是僅僅在傳達農家的辛苦,也要讓學童知道每個環節需要不同人力的參與,如此我們才有辦法順利生存下去。

海老原誠治亦重視教案設計的深度內涵,設計者要自問「我是誰」,欲將自己的價值觀與信念以何種方式具體傳遞給參與者,因為無論是哪一種教具或教案均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我們現在所享受的成果是來自於前人努力的累積,而我們現在的努力也會造就未來,讓未來子孫繼續努力下去,這是教具教案設計很重要的深度。

海老原誠治在最後回饋講評時給予學員重要的提醒,也是他所信仰的價值。

例如大富翁的遊戲規則是第一個到達者是贏家,有人抵達終點就遊戲結束,但他所設計的日本節氣雙陸棋卻採取相反的遊戲規則,最晚到達者的才是贏家,因為目標在學習節氣、飲食、文化及永續環境,應該盡可能每個環節都能夠參與到,而不是很快就到達終點卻學習不到足夠的知識。大富翁是人生遊戲,不是越快越好的競賽,要將更高的價值觀放進去,而非走最快、賺最多的才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