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推進大會】用餐時光即是珍貴的食育

在臺灣緊湊的幼兒園一日流程中,用餐像是個過場有吃即可,用餐也像一場場拉鋸戰,幼兒和不愛的食物拔河,「食育是什麼?」我想,能先和幼兒擁有一段悠閒的每日用餐時光,便是最日常不過且珍貴的食育了。

圖、文|謝亞珊


一個多月前,我從日本回來完成居家檢疫,在社區的兒童木工展遇到幾位認識的家長,隨口聊到我去了日本一趟,在對出國旅行只能遙想的疫情期間,大家自是一陣欣羨,再提到我去參加食育大會,有位家長問:「『食育』是什麼?」

身為一位幼教工作者,深感「食物」是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嬰兒練習吞嚥、咀嚼、感覺味道,入口的食物狀態隨口腔的發展而變化;年紀大一些的幼兒,以五感探索世界,食物作為媒介之一,可以進行許多操作,並與生活經驗連結,而單純「吃自己做的食物」這件事,對幼兒來說就具有莫大的魅力。

也因此,在幼教場域中,最常見的食育活動就是烹飪,或者往前頭一些的種植,帶著幼兒體驗食物從產地到餐桌、嘴裡的旅程,說到這,我不禁也想問自己,「食育」還有其他可能嗎?


此行前往日本愛知縣參加「第17回食育推進全國大會」,跟著大享團隊跑幾個採訪點,著實開拓我對食育的想像,也加深我對食育的了解。

大會期間,穿梭眾攤位四處汲取幼兒食育材料,看到眾多以食物或飲食文化為主題的書籍、教案、繪本、桌遊⋯⋯甚至還有專出幼兒廚具的商家,資源豐富多元又成熟,讓人好生羨慕!在發行眾多幼兒食育書籍與教材的メイト(Meito)株式會社攤位上,我挑了幾本書,一邊結帳一邊跟他們說:「真希望有中文版啊!」


圖說:メイト出版多元的食育教材教具,該攤人員向我介紹在日本幼兒園很受歡迎的教具。

逛著逛著,發現幾個出場率極高的要素:正確使用筷子、餐具的擺放位置、飲食均衡和懷抱感恩之心。許多攤位不約而同提到這幾項,也有各式各樣的互動遊戲吸引家庭參與。


圖說:食育教材展示區中的互動式繪本,以五感認識食材,例如可觸摸近似於番茄的材質、可聽到類似吃生菜的聲音。

餐具是日本重視的飲食文化之一,我在數個攤位上看到筷子夾豆的遊戲,還以為重點是介紹豆子,仔細一看展示海報,才發現主角是筷子啊!educe食育推進室的部長廣瀨功治先生說:「一般日本小孩從三歲開始學拿筷子,使用筷子不僅促進手指肌肉的發展,進而也跟大腦發展有關,所以很重要!」


飲食均衡方面,將食物分成紅、黃、綠三類,引導孩子認識食物的營養,以及多元選擇各類食物。

在我所知的臺灣幼兒園食育活動中,營養與身體健康是極少出現的面向,也許是門檻較高的緣故,我們得先有營養學的概念,再將之轉化為幼兒能理解的語言,設計有趣的活動並延伸至生活中,對幼教人員而言,通常在第一步就卡關了。我自己執行相關活動的經驗中,的確在事前花費不少心思破除似是而非的觀念,不過當觀念建立起來後,後續執行就順暢多了,我也從幼兒的反應與回饋中,得到不少寶貴的收穫。


圖說:群羊社攤位上以幼兒為對象的食育書籍,從介紹食材開展至食譜、自然環境、科學、歷史文化等廣闊面向。

最後一點,不論是在展場或是後續採訪中,皆可看到無所不在的感謝心意,感謝山海自然的恩惠、感謝農夫漁民與料理人的辛勞用心等,感謝之心體現在每日用餐前的「いただきます(開動了)」和用餐後的「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吃飽了)」,既非說教也不道德勸說,而是自然而然融入日常中。

圖說:富士文化幼稚園所展示的種植區,有幼兒製作的作物介紹、種植過程海報,此為感謝動植物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得以延續。


在臺灣緊湊的幼兒園一日流程中,用餐像是個過場有吃即可,得趕著去散步消化、睡午覺;用餐也像一場場拉鋸戰,幼兒和不愛的食物拔河、幼教人員則和這些幼兒拔河⋯⋯想起在群馬縣川場村學校給食中心的採訪會後,營養教師本間ナヲミ(Nafumi)提及女兒是保育士,並在工作中一生懸命地進行食育活動,「在幼兒階段的飲食教育也很重要呢!」本間營養師如此說道。是啊,若我們能有多一些餘裕,能和幼兒一同認識碗中的世界,一同享受各式滋味,想起來就讓人覺得美好。

回到一開頭的家長提問:「食育是什麼?」食育涵蓋多面多項,做法可以十分多元有趣,而我想,能先和幼兒擁有一段悠閒的每日用餐時光,便是最日常不過且珍貴的食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