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食刻】品嘗韓國飲食的縮影:探訪仁寺洞泡菜博物館

文│王婉育

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將韓國「醃製泡菜文化」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自幼兒園到高中,韓國學校營養午餐一定會有泡菜,可見泡菜在韓國飲食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次來到首爾便探訪位於仁寺洞的泡菜博物館(Museum Kimchikan),打開醬菜罈蓋,一窺榮獲CNN評選世界十一大飲食博物館的泡菜博物館的「辛奇」大小事。


泡菜博物館(Museum Kimchikan)位於國外觀光客時常造訪的仁寺洞,起於1986年由食品公司Pulmuone資助在中區筆洞成立,2015年搬到現址。會稱作泡菜館「Kimchikan」是因為在韓國傳統中,製作配菜的地方為「Chankan」,為國王準備飯菜的地方被稱作「Surakan」,而存放食物的地方是「Gotkan」,館方已以「-kan」字尾將博物館取名「Kimchikan」,希望館內能夠展示泡菜的不同面貌和故事,讓遊客能夠感受、體驗和享受泡菜。

館內大多以韓文、英文說明,而在互動遊戲中亦有簡體中文指引,所以外國遊客來到泡菜博物館不用擔心走馬看花,在小小的三層樓空間中將能夠獲得滿到出汁的泡菜知識量!

購票處張貼著製作泡菜的海報,踏入展示的入口的第一句話是「泡菜是ˍˍ。」令人想起各種有關於泡菜的外表、味道、意義等形容詞或名詞,打開參觀者對於泡菜的想像。

相當言簡意賅的泡菜歷史圖中可以了解,原來現在常見的辣大白菜泡菜是相當晚近的泡菜形式。辣椒是16 世紀末至 17 世紀初自日本傳入韓國,所以在許多傳統料理中沒有辣椒,口味也不是以辣為主;1850年代,在大白菜的葉片上塗滿醃製的調味料,演變成現今泡菜做法與種類的最大宗。

了解泡菜小史後,就可以「不沾手」的體驗製作泡菜,站在螢幕前依據畫面上的指示用手點擊將白菜、蝦、調味料等放入醬缸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就能熟成做好泡菜,透過簡易的圖樣讓大家快速的理解泡菜的配料與製作過程。進入旁邊的泡菜實驗室,裏頭放著顯微鏡,展示泡菜中含有的明串球菌、乳酸桿菌等泡菜中常見的菌種,以生動的動畫讓大家理解泡菜中含有的營養成分,同時吃泡菜能夠達到皮膚不乾癢、避免肥胖的效果。

上到五樓,四幅大型圖文展示了四季與24節氣盛產的蔬果,可醃製的各種泡菜,讓我打開了對泡菜的認識──原來蓮藕、茄子甚至柿子都可作為泡菜。館內亦有恆溫的展示櫃,一甕甕的泡菜可以和剛剛的節氣相互對照。

館內除了展示泡菜的知識外,更蒐集了有關泡菜的報導、史料與各地泡菜地圖,可以點選行政區域,便可以了解當地常見的泡菜料理及製作方法。同時亦有體驗教室,需事先預約購票即可學習體驗製作泡菜。

在最後進入一個小房間,裡頭擺放著一個冰箱,讓大家能夠在參觀結束時拿取泡菜試吃。雖然隱身在大樓中的泡菜博物館占地不大,卻是孩童與國外遊客對於泡菜認知的開始,富含廣度和深度的讓人理解泡菜的種類、製作方式、用具、味道,亦照見韓國飲食文化的縮影。

相關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