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金門產業的高粱事業

文|朱曉萱
圖|大享食育協會


八月底來到金門,行經綠油油田地,但是植株矮小且葉尖泛黃,還以為金門也種起了飼料用的青割玉米呢!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尚未結穗的高梁,由於今年的雨水相較於往年更少,原本年雨量就少於1100毫米,六、七月秋作高粱播種之後,經過一個多月的營養生長,準備進入開花、抽穗之時,正需要足夠的水分,但今年(2022年)八月天氣熱、雨水少、降雨天數低於十天,高粱長不好。除非農夫有特殊的灌溉來源,否則就連耐旱的高粱葉尖,在極端天氣的影響下,也顯得乾渴。


圖說:因為天氣熱和缺水而葉面蜷曲的高粱植株

談及高粱,一般會直覺想到聞名世界的金門高粱酒,而說起高粱酒出現在金門的歷史,便不得不說起胡璉將軍,中華民國國軍進駐金門後,產生釀酒的需求,胡將軍便發起高粱換大米的活動,鼓勵當地居民種植高粱以換取米糧。發展至今釀酒技術提升,高粱品種也由植株高但產酒率較低的品種,改良為現在更是為釀造酒的高良品系。總得來說,金門的高梁不是作為「糧食食用」,而是以釀酒為主,不過也造就金門成為全國高粱產量最多的地方。

金門高粱酒使用金門珍貴的地下水釀製,加上卓越的技術,釀造出品質穩定的高粱酒,隨著金門高粱的聲名大譟,對釀酒用的高粱和小麥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全國耕種的高粱和小麥產量完全不足酒廠使用,因而轉向澳洲、越南等地進口。近年氣候變遷、地層下陷等問題越來越嚴重,臺灣本島西岸沿海發現種植耐旱又耐鹽的高梁也許可以是留在家鄉種植的一條路,而金門酒廠更為了高品質農產品及回饋社會,向沿海地區的契作高粱。雖然產量仍是冰山一角,但社會效應是無遠弗屆的。


圖說:金門酒廠入口處兩座巨大的酒瓶裝置藝術,顯現出酒廠氣派的氛圍。

釀酒事業越做越大,對原物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經過「三蒸三釀」和「三高二翻一低」之後的酒糟也越來越多。為了減少酒糟產生的汙染,順勢吹起了金門的養牛事業,釀完酒後的酒糟成了牛隻的飼料來源之一,讓有需要的居民來索取,也造就金門養的動物吃起來都有酒糟味的傳說。


圖說:作為飼料的高粱酒糟,撐起金門另一個產業。

高粱在金門不只是故事,而是撐起地方產業的重要事業體,除了金門酒廠是當地最大的企業之外,更展現出對其上下游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