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玩野了!北斗返鄉青年陳光鏡與他的田野勤學行動

採訪.整理|陳儒瑋

沿著蜿蜒的鄉間小路來到一座藍色三合院前,只見約定今天下午採訪的又禎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光鏡先生,身著印上田野勤學圖案的白色T恤從一旁堆了許多設備及材料的空間中走出來,揮手打招呼。

這裡原本是倉庫,整修後設計成上課和體驗場域。在你面前的這個空間,正計畫興建一座小型黃豆製品加工廠。

一見面,光鏡就熱情地描繪他的構想藍圖,那種感覺很像置身科幻電影中,把手舉起來比劃幾下,實體空間便油然而生。現實當然沒有這麼美好,但隨著他的話語,我的面前彷彿真的浮現充滿熱騰騰蒸氣的廠房,瀰漫著濃郁逼人的豆香味。

圖:熱情描繪場域藍圖的陳光鏡。

自然農法與孩子牽引出的第二人生

近幾年,凡是在中部地區或社群媒體上談起雜糧食農教育活動,田野勤學必定榜上有名。

當初的確先以個人闖出品牌名號,不過隨著各種跨界合作日益增多後,決定成立公司,以正式企業方式處理各種收入與支出的會計行政事務。

出身彰化縣北斗鎮,畢業自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的光鏡,原任職於科技新創產業,過著忙碌緊湊的日子。有了小孩後,他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他們,開始思考如陀螺般運轉的生活意義,興起返鄉從事農作的念頭。

那麼多作物,為什麼偏偏挑黃豆呢?我直白地問。

2015年,我先到陳惠雯老師與黎旭瀛醫師的淡水幸福農莊那邊學習自然農法,後來有夥伴鼓勵我說,台灣雜糧產量很少,你要不要試著種看看?於是我跑到嘉義縣鹿草鄉,跟當地農友說要以自然農法契作二十公頃的黃豆田。你知道嗎?他們都用一種很奇怪的眼神看著我,然後就走掉了。

光鏡笑著談起過往的血淚史。

我和太太心想,既然沒人肯種,那就自己來。於是我平日在北部上班,週末便開車到鹿草照顧黃豆田。誰也沒料到,在這種耕作方式下,三公頃的田地竟然也收成了一千多公斤的黃豆,可說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2016年,他和同樣出身於北斗的太太,帶著小孩舉家返鄉定居,利用家中田地種植自然農法的黃豆,田野勤學就此誕生。

圖:彰化縣北斗鎮的黃豆田

隔年,他興致沖沖地帶著一百二十包、每包五百公克,總共六十公斤的黃豆到市集擺攤,沒想到完全乏人問津,連臨收攤前要直接贈送,對方都面有難色。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黃豆型態的農產品對一般人來說,實在不太知道如何料理入菜。

於是,他開始思考除致力農業生產之外,烹調飲食與教育推廣也是同等重要的工作。秉持著「農.食.育」理念,光鏡展開了至今為人熟知的食農教育體驗活動。

兼具科學理論與生活體驗的田野勤學

憑藉著理科教育加上實際農作的多重專業背景,光鏡設計國產大豆創藝農食旅、黃豆耕作見學,以及豆漿豆花豆腐的黃金大豆三部曲等食農教育課程,涵括農業生產、料理實作到科學知識的多元面向,廣受學校、社區及一般民眾的喜愛。

目前有十多所學校穩定地與光鏡合作田野勤學課程,每年度推出的新教案,已成為學校與農村社區中最好的教育橋梁。

畢竟我受過教育專業訓練,因此比較知道如何跟學校溝通討論,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們及教學主題,設計適合的課程。

他在募資平台上提出的「野學校-食農教育基地創育計畫」,目前也已經完成了能製作約1至3斤豆腐、豆干的教學箱器具,接下來還要推出田野豆繪本。

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到農村社區企業經營

找回台灣島的大豆失落歲月、改變大豆飲食的軌跡,打造家鄉飲食新地標,這是我當時申請行政院農業委會水土保持局的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畫中,設定的三大階段策略。

在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計畫間,光鏡藉由水保局每年八十萬的補助經費,逐步推展友善栽培大豆耕作見學、食農科普的跨領域整合課程與社區協力大豆工坊等行動。

他不諱言地表示青年回留計畫給予相當大的彈性與揮灑空間,但也時時逼得申請者不斷叩問自己行動計畫的核心理念。

光鏡,你說,為什麼台灣黃豆非你不可呢?現在不用回答,因為你也答不出來,三年後再說。

這是當初輔導審視計畫的專家,對他的提問。

從青年回留計畫畢業之後,他繼續申請了二年期的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希望以秉持環境友善耕作理念的農企業身分,拓展更多可能。

我的夢想是在這裡打造類似迪士尼的大豆樂園,來到這裡的人,可以有農業生產、產品加工到食農教育的完整體驗。

田野勤學團隊目前除了光鏡和他的太太蔡慧璇之外,還有三名工作夥伴。今年他們除了繼續耕作北斗0.8公頃、後龍6公頃的黃豆田外,也申請國發會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同時承接北斗郡守官舍(彰化縣二二八暨人權紀念館)的管理經營業務,主題為關注移工的移動人權。

我接下來還想要舉辦跨領域的黃豆餐會,邀請不同行業的人,從料理、教育、藝術、科學、文化層面針對黃豆進行發想,應該會很有趣。

田野勤學與野學校,果然名符其實,生猛又勤學。


本文章由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110農再-1.1.1-1.1-保-140計畫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