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像學校午餐是一條河流,
食材供應是河流的最上游,
開立菜單、在廚房烹煮、在學校用餐,就是學校午餐的中游,
教育實踐是這條河匯聚最多能量的下游。
如同一條河流的形成,是來自多條相互交織的小溪,學校午餐亦是由各式各樣的行業和專業人員相輔相成,
組成守護臺灣學童安全、營養和健康的學校午餐隊。
集結40+個單位、20+個體驗活動,
從各自的角度訴說大量製備學校午餐需要顧及的方方面面,呈現學校午餐這條河流精彩的樣貌。
臺灣學校午餐的食材,可溯源的比例已經超過百分之九十九,上游區域是食材在進到校園之前發生的事情,包含生產者和食材供應商,從生產端就開始為孩子的午餐安全把關。
永續海岸創生-台17漁村實踐計畫
本團隊長期投入實踐永續海岸地方創生,嘗試解決台17海岸漁村產業競爭力不足、水產加工副產品等議題,建基前期執行,發覺在全球永續發展趨勢之下,區域及產業對ESG的概念相對缺乏,有待團隊與地方共同努力。
八斗有魚
八斗有魚提供各種漁村的教育活動、食魚體驗。我們希望用吃來記錄八斗子的日常生活。這次我們將帶你認識小卷的生命週期、生態習性與捕撈方式。透過小卷年紀的遊戲,更能對小卷有不一樣的認識。最後透過料理與共食,體驗從海洋到餐桌的完整食農教育。
雲林縣口湖鄉金湖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協會致力於整合濱海農漁特產、介紹食物的家、推廣生態植物與濕地風情,讓造訪遊客能漫遊美景之外感受親切純樸的氣息,可以享受鰻魚、烏魚子等烏金美食。
星寶蔥體驗農場
工程師創立的三星蔥體驗農場,星寶蔥體驗農場以友善農法耕種,讓三星蔥喝牛奶、柚子汁長大,減少化學肥料使用,重視及實踐永續農遊。農場內有多元三星蔥體驗,還有可愛的澳洲迷你驢及淘氣的梅花鹿互動;另設有咖啡聽。目前也在礁溪開設街邊店,提供熟食及冷凍產品服務。三星蔥派更獲宜蘭十大好食好物及經濟推薦台灣好食。
範樟園農場
位於迎向太平洋長日照的臺東,範樟園農場將香草栽種於牛樟樹蔭之下。在烈日的樹蔭下,香草恣意搖擺,舒展出森林的氣息與節奏,緩緩綻放出一抹悠然日常。 這抹來自土地的韻味,化作茶湯中的輕柔氣息,也藏進料理中的風味軌跡。從一盞溫潤到一味餘香,「悠艸」延續自然之語,讓香草在日常裡悄然發聲。
蘭園蜂業-蜜境生態園區
蘭園蜂業傳承三代養蜂工藝,從順應花期與節氣的祖父,到精進蜂群管理的父親,如今由第三代導入品牌思維與創新行銷,讓傳統蜂業融入現代生活。我們秉持「與自然共好」理念,不用化學藥劑,以最純粹方式守護蜜蜂與自然。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台灣於1998年依人民團體發展法成立,為非營利組織。目標為幫助農業發展升級休閒農業,建構樂活農村,扮演學術界、政府與產業的橋樑,肩負休閒農業發展、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社會教育、環境保護的責任,期使鄉村永續發展與創造社會價值。透過協會延續農村價值、分享知識,期望將台灣農業塑造成為適合旅遊、也適合居住的生活空間,讓青年回鄉紮根、讓農民找回尊嚴, 讓農村延續文化,讓大家都能夠『享受休閒、體驗幸福』。
桃園市長庚國小401食農減碳小尖兵
長庚國小401的「食農減碳小尖兵們」種植蔬菜、蚯蚓堆肥、水耕蔬菜與綠屋頂營造,並製作環保酵素與綠拿鐵,展現創意。延續去年的行動,今年以「長常綠生活 庚我淨零趣」為主題,帶領大家從生活中響應淨零行動。
城中心食代(臺北市立中正幼兒園)
城市的綠洲,用心經營大樓中綠地 中正一畝田,從餐桌到產地的連結 心的遊戲場,在田園裡遊戲和學習 食在有滋味,吃出食物蘊含的情感 代間傳遞愛,讓永續成為你我語言
觀樹教育基金會--裡山塾
「裡山塾」以食農教育與淺山生物多樣性保育為主軸,在苑裡蕉埔里的這塊小基地,運用稻田、菜園以周邊淺山環境生態、多元農產為素材,發展多項體驗活動,是中部地區的食農教育基地,及淺山的生物多樣性教育中心。
陳家庄居仁米
陳家庄米餅以自家生產並榮獲全國十大經典好米及宜蘭嚴選優質好米的糙米作為原料,主打天然無添加、低碳、高纖維質、無麩質、100%純台灣米製作,無動物性原料適合針對現代人養生保健族群,吃素族群,低碳高纖無負擔,口感酥脆入口易消化,適合全家大小朋友食用。 以呈現食物最真實的美味為出發點,希望帶給大家食在地以米為基底的無負擔零食。
279順福天然農場
農場位於彰化縣田中鎮,致力於推廣愛護土地的友善農業與永續發展,以綠色保育的態度落實生態間的平衡減輕氣候異常帶來災害衝擊讓環境達到平衡和協調。農場以自然友善的方式栽種多種作物,特別注重土壤健康與生態平衡。這裡的農產品無農藥、無化肥,確保安全與高品質。農場還提供食農教育體驗、低碳農遊體驗,讓遊客親身參與農業活動,了解友善耕作的理念與實踐,是探索健康農業與自然共生的理想場所。 通過: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食農教育認證、永續行為認證、綠色保育認證、友善耕種認證、綠色餐廳指南(GDG)綠食宣言
農場位於彰化縣田中鎮,致力於推廣愛護土地的友善農業與永續發展,以綠色保育的態度落實生態間的平衡減輕氣候異常帶來災害衝擊讓環境達到平衡和協調。農場以自然友善的方式栽種多種作物,特別注重土壤健康與生態平衡。這裡的農產品無農藥、無化肥,確保安全與高品質。農場還提供食農教育體驗、低碳農遊體驗,讓遊客親身參與農業活動,了解友善耕作的理念與實踐,是探索健康農業與自然共生的理想場所。
通過:特色農業旅遊場域認證、食農教育認證、永續行為認證、綠色保育認證、友善耕種認證、綠色餐廳指南(GDG)綠食宣言
花滿蹊農場
花滿蹊農場位於屏東三地門大武山下小村落,以自然生態友善環境栽種多樣化的食用花卉及香草植物,並將之萃取加工製成增添香氣的純露、花茶、芳香花糖等產品,農場也同食推廣各種花卉香草應用及芳香植物食農教育~
花蓮縣壽豐鄉壽豐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來花蓮壽豐玩水抓龍蝦、摸蜆、採菜吧!從水裡玩到田裡,體驗食魚與食農的樂趣;再走進有機農場與智慧溫室,探索在地文化,享受壽豐好山好水的樂活時光!
蔚藍文化出版股份
2013年,蔚藍文化在擁有蔚藍天空與蔚藍海岸的福爾摩沙誕生。 它希望,在出版這個充滿可能的領域中,能夠開創出一些令人愉悅的好書:本土的、思考的、敘事的、反省的、前瞻的,最終讓它像座繁花盛開的花園,每天有人來去,或佇足觀賞,或促膝相談,在有志一探人間道理,增長各方知識的閱讀大眾中,提供一個源源不斷的甘泉。
赴憶文化 Foodeast
赴憶文化致力於推廣東南亞多元文化,結合教育、藝術與遊戲設計,打造沉浸式體驗與跨文化交流、促進多元文化共融。
eFOOOD 惜食教育
全台食物「浪費」與「不足」失衡,eFOOOD 推動「惜食教育」,研發桌遊《我吃完了!》與教材,提供國小至社區成人師資運用。透過遊戲化教學,帶領學員展開「食物剛剛好的冒險之旅」,培養惜食態度、促進社區互助,體驗「助人也是助己」的社會議題,深化對食物永續與社會連結的認識。
食通信台灣事務局
台灣版食通信自2017年發展迄今,以「食通信」概念作為台灣事務局推動相關事務的載體,目前在台灣、香港設有地域媒體社群,各自經營共感事業,促進產消、城鄉相互羈絆關係的連結。
食農教育點子膠囊
本社團旨在促進食農教育產業資訊交流,期望每位夥伴能透過社團找到好靈感、好資源、好夥伴。 另外,社團每年會開辦不同主題的共學,主要是召募一群網友 用不同角度討論同樣的事,光旁聽就覺得可以開啟不同教學思維!
黑皮泥思土地學院
黑皮泥思土地學院(Happiness)由黃郁茹創立,與回鄉青年、青農們一起經營,是一間以食農教育為核心的社會企業。 團隊致力於設計從「產地學習」出發的課程與體驗,透過農業現場的參與、飲食文化的探索與環境行動的實踐,讓人重新理解食物背後的土地故事與生態關係。 自106年創立以來,黑皮泥思穩健推展食農教育行動,已開發多元作物主題的教案——包含稻米、蕃茄、辣椒、梨子、文蛤、香菜、美濃瓜等,也創作出結合故事與互動學習的教具偶〈辣寶〉與桌遊教材,讓學習更具趣味與情境感。 教學對象橫跨幼兒園、小學、國中、大學至樂齡族群,並曾於多所國小與國中開辦食農社團,深耕校園現場與社區場域,持續以教育設計連結人與土地的共學關係。
黑皮泥思土地學院(Happiness)由黃郁茹創立,與回鄉青年、青農們一起經營,是一間以食農教育為核心的社會企業。 團隊致力於設計從「產地學習」出發的課程與體驗,透過農業現場的參與、飲食文化的探索與環境行動的實踐,讓人重新理解食物背後的土地故事與生態關係。
自106年創立以來,黑皮泥思穩健推展食農教育行動,已開發多元作物主題的教案——包含稻米、蕃茄、辣椒、梨子、文蛤、香菜、美濃瓜等,也創作出結合故事與互動學習的教具偶〈辣寶〉與桌遊教材,讓學習更具趣味與情境感。 教學對象橫跨幼兒園、小學、國中、大學至樂齡族群,並曾於多所國小與國中開辦食農社團,深耕校園現場與社區場域,持續以教育設計連結人與土地的共學關係。
台北女兒茶
台北女兒茶以「品茶.體驗.共學」為核心精神,結合台灣茶文化與親子教育,為參展觀眾打造一場沉浸式的茶之旅。 親子品茶體驗:讓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認識茶葉,品味甘潤茶湯,培養五感專注力與生活美學。 茶園採茶體驗:親自走進茶園,體驗傳統採茶的樂趣。從茶菁採摘到初步認識製茶流程,感受農村與自然的連結。 茶的食農教育:以寓教於樂的方式結合「食農教育」理念,週末特別推出「茶的食農課程」,讓大小朋友了解茶樹生長、土地保護與永續農業的重要性。 展覽亮點 茶雞蛋糕跟鮮奶霜淇淋展出 親子DIY活動折價卷發放 限定茶禮試飲與伴手選購
台北女兒茶以「品茶.體驗.共學」為核心精神,結合台灣茶文化與親子教育,為參展觀眾打造一場沉浸式的茶之旅。
展覽亮點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人禾基金會自2007年成立,致力推動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推廣環境教育並結合社區進行生態保育行動。自2019年起推動田寮洋保育計畫,以水鳥為保育核心,進行生態監測並創立「信鳥到站」品牌,促進水鳥保育與農業共生。
社團法人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育」既是教育,也是養育,這正是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的初衷與核心。我們深信,地方創生唯有透過教育,才能回應人口外移、高齡化與少子化等挑戰。協會致力於打造安心就業的環境,並為學童提供課後照顧,讓孩子從土地中學習,認識家鄉的產業與文化,深化歸屬感。同時,我們將在地農產開發為商品,透過「璞育塾」推廣,將收益回饋教育與社區發展,實踐「用阮故鄉的土,育阮故鄉的囝」的理念。 主要服務內容包含: 偏鄉孩童課後照顧班 弱勢長輩送餐服務 地方農產體驗活動 在地農產銷售推廣
「育」既是教育,也是養育,這正是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的初衷與核心。我們深信,地方創生唯有透過教育,才能回應人口外移、高齡化與少子化等挑戰。協會致力於打造安心就業的環境,並為學童提供課後照顧,讓孩子從土地中學習,認識家鄉的產業與文化,深化歸屬感。同時,我們將在地農產開發為商品,透過「璞育塾」推廣,將收益回饋教育與社區發展,實踐「用阮故鄉的土,育阮故鄉的囝」的理念。 主要服務內容包含:
紅氣球書屋
從土地開始,食物經過漫長的旅程,才來到我們的餐桌。這份食農選書,涵蓋了關於農作、環境、飲食與生活的故事,有農夫的堅持,有地方的風土氣息,也有自然間的依存關係。它提醒我們,「吃」不只是關於食物的滋味,更是一種態度的培養,能藉此理解並重新認識人與土地共好的種種可能。
大享食育協會
大享食育協會,從關懷學童飲食面向切入,以學校午餐、永續飲食、食農教育、多元文化為倡議焦點,我們藉由舉辦全國競賽、拍攝影音節目、推動食農課程、開展國際交流、研究分析政策等行動,匯集公民社會對學童飲食、農業發展、文化傳承及環境永續的行動力,成為串聯日本、韓國等國際經驗的民間平台。
指導單位:農業部農糧署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大享食育協會 展場協力: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想像學校午餐是一條河流,
食材供應是河流的最上游,
開立菜單、在廚房烹煮、在學校用餐,就是學校午餐的中游,
教育實踐是這條河匯聚最多能量的下游。
如同一條河流的形成,是來自多條相互交織的小溪,學校午餐亦是由各式各樣的行業和專業人員相輔相成,
組成守護臺灣學童安全、營養和健康的學校午餐隊。
【2025食之有 WAY ── 學校午餐與食農教育博覽會】
集結40+個單位、20+個體驗活動,
從各自的角度訴說大量製備學校午餐需要顧及的方方面面,呈現學校午餐這條河流精彩的樣貌。
下游——教育實踐(依照會場邊號順序排列)
臺灣學校午餐的食材,可溯源的比例已經超過百分之九十九,上游區域是食材在進到校園之前發生的事情,包含生產者和食材供應商,從生產端就開始為孩子的午餐安全把關。
永續海岸創生-台17漁村實踐計畫
八斗有魚
雲林縣口湖鄉金湖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星寶蔥體驗農場
範樟園農場
蘭園蜂業-蜜境生態園區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桃園市長庚國小401食農減碳小尖兵
城中心食代(臺北市立中正幼兒園)
觀樹教育基金會--裡山塾
陳家庄居仁米
279順福天然農場
花滿蹊農場
花蓮縣壽豐鄉壽豐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蔚藍文化出版股份
赴憶文化 Foodeast
eFOOOD 惜食教育
食通信台灣事務局
食農教育點子膠囊
黑皮泥思土地學院
台北女兒茶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社團法人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紅氣球書屋
大享食育協會
指導單位:農業部農糧署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大享食育協會
展場協力: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