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豊漁丸出海:從釣魚到料理的體驗

文|洪啓傑
圖|大享食育協會

離開平塚新港後,我們回到平塚市漁業協同組合旁的「豊漁丸」集合,準備出海體驗兩小時的釣魚活動。一般漁船通常從凌晨就開始出航,作業時間很長;而這次的活動特別設計成短程,初學者、親子都能輕鬆參與。

豊漁丸舉辦這項活動的目的,是希望提供一個學習如何處理魚的機會。餐桌上的魚,其實牽涉到很多人:捕魚的漁夫、收購魚的批發商、運送魚獲的司機、購買魚的魚販,以及最後料理魚的人。體驗漁夫的工作,了解這些流程,讓我們更珍惜每一條魚得來不易。

活動的精神是「從源頭補魚的新體驗」,並鼓勵大家不要害怕失敗。

出發前,船長為我們示範釣竿的使用。首先要將餌掛上釣鉤,並將小籠裝滿誘餌蝦,隨後就能一同拋入海中。

接著操控捲線器,讓魚線下降到海底,再往回拉五公尺左右,就可以等魚上鉤了!不時也要上下抖動魚竿,繼能吸引魚咬餌,也能確認到底有沒有魚上鉤。

等待的時候不要忘記用左手腋下夾住釣竿,藉此支撐省力。

船長也預先提醒大家:不保證一定抓得到魚,即使沒釣到也不要氣餒。


離開港邊後,駛入相模灣,看著船頭濺起的水花,讓人體會到「乘風破浪」的感覺,雖然當天氣溫炎熱,但在海風的吹拂下也變得相當舒適。

一段時間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佇立在海上的觀測塔,這座塔透過海底電纜獲得電力,監測海洋資訊,如波浪、水溫、流速等,以及氣象資訊,如風向、氣溫、雨量等。即使已經建造超過40年,運作仍然良好,現在由東京大學的團隊維護及研究。

不久,漁船停留於海上,我們開始挑戰釣魚。心裡抱持著:「該不會一隻魚都釣不上來吧!」的心情拋下釣桿。

同時船長運用魚探機偵測魚群,為我們探尋更多魚的場所。最終我們換了約三次釣點,魚線也逐漸放長,從一開始的20公尺,到最後超過40公尺。

歷經許多次「感覺上鉤了,拉上來卻發現餌已經被吃掉」的過程。好在最後一個釣點收穫豐富:竹筴魚、金線魚、馬頭魚等陸續上鉤。先前的心理準備早已拋到一邊,大家都成功釣到魚,帶著滿滿的成就感返航。

學會釣魚後,如何處理魚也是一門學問。回到漁協二樓,我們準備將剛釣上的魚去鱗、去內臟、分切。

師傅以竹筴魚為我們示範,竹筴魚特別的地方在魚身有一條「稜鱗」,摸起來像魚刺長在皮上。因此要從魚尾開始切入,刀尖微微朝上,順著魚身將整條棱鱗挑出。雖然師傅操作行雲流水,看起來很輕鬆,但實際操作並不簡單,只求不要下刀太深連魚肉都削掉啊!

活動結束後,我們決定將釣到的魚親手料理成晚餐,完整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魚從釣上來的那一刻,到料理的過程都在自己眼裡,令人感到安心,也更加理解漁夫的辛苦。同時,這份成就感讓人內心澎湃。

希望平塚市的漁船體驗活動能夠成功吸引更多親子參加,親身體驗這個過程,認識魚的外貌,進而跳脫只願意接受處理過的炸魚塊,而不願意嘗試帶刺原形魚的心態。

同時透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可以親手面對挑戰,學習勇於嘗試,即使遇到失敗也不氣餒的精神,從中培養耐心與獲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