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整理|陳儒瑋(大享食育協會資深研究員)
近期,大邱地區學校供餐勞工的工作環境與職災問題引發關注。
根據全國學校非正職勞動組合大邱支部指出,2024年供餐勞工的職災率為2.62%,約為全體勞工平均值的4倍。若聚焦在料理烹調人員,更高達2.98%,這一數據甚至高於建設業與餐飲住宿業,顯示學校廚房內部工作環境的高度風險。
工會表示,目前人力配置嚴重不足,許多學校中,一位料理人員需負責高達150名學生的供餐,造成長時間高強度勞動。多位資深實務員亦在記者會中現身說法描述申請職災認定卻遲遲無回應的困境,顯示現行制度對勞工保障力道不足。
為改善現況,工會提出多項訴求,包括 提升供餐人力配置標準、禁止使用未經前處理的食材原料、減少菜色種類、全面設置預洗設備、撤除教職員專用餐檯以及由教育廳負責替代人力的制度化。
對此,大邱市教育廳則回應指出,大邱的供餐勞工平均負擔人數為95人,遠低於其他地區,2023年8月的產災率為1.1%,在全國17個市道教育廳中排名第14,在7個特別市與廣域市中則是最低,顯示勞動環境已有改善。
教育廳強調,自2022年起已提供有意願的從業人員免費胸部CT檢查、改善各校通風設備(計畫2025年為止完成60%,2027年前全部完成)、限制炸物次數,並在 部分學校試行使用炸物機器人與自動化洗碗設備。
然而,雙方在統計方式與比較基準上存在嚴重歧異。
工會以全體勞工平均值為比較對象,而教育廳則強調應與其他教育機關對照。這種立場差異導致對同一議題出現完全不同的解釋。
此一爭議反映出,在缺乏一致、透明的統計基準下,勞資雙方難以就事實進行建設性對話。首要之務應是建立客觀、明確的數據依據,方能成為討論與政策改善的基礎。
參考資料
【深度報導】「供餐勞工的職業災害率是全體勞工平均的4倍」……大邱市教育廳卻表示「比其他地區低」? [심층] "급식 노동자 산업재해율, 전체 노동자 평균의 4배"···대구시교육청은 "다른 지역보다 낮다"는데? ::::: 기사 大邱學校供餐勞工職災率問題……勞資雙方爭論持續中 대구 학교 급식 노동자 산업재해율 두고···노사 공방 이어가 ::::: 기사 「供餐勞工職災率為平均的4倍」 大邱市教育廳卻稱比其他地區低……(2025.05.07/新聞透視/大邱MBC) "급식 노동자 산업재해율, 평균의 4배" 대구시교육청은 다른 지역보다 낮다는데‥ (2025.05.07/뉴스데스크/대구MBC)
【深度報導】「供餐勞工的職業災害率是全體勞工平均的4倍」……大邱市教育廳卻表示「比其他地區低」? [심층] "급식 노동자 산업재해율, 전체 노동자 평균의 4배"···대구시교육청은 "다른 지역보다 낮다"는데? ::::: 기사
大邱學校供餐勞工職災率問題……勞資雙方爭論持續中 대구 학교 급식 노동자 산업재해율 두고···노사 공방 이어가 ::::: 기사
「供餐勞工職災率為平均的4倍」 大邱市教育廳卻稱比其他地區低……(2025.05.07/新聞透視/大邱MBC) "급식 노동자 산업재해율, 평균의 4배" 대구시교육청은 다른 지역보다 낮다는데‥ (2025.05.07/뉴스데스크/대구MBC)
編譯.整理|陳儒瑋(大享食育協會資深研究員)
近期,大邱地區學校供餐勞工的工作環境與職災問題引發關注。
根據全國學校非正職勞動組合大邱支部指出,2024年供餐勞工的職災率為2.62%,約為全體勞工平均值的4倍。若聚焦在料理烹調人員,更高達2.98%,這一數據甚至高於建設業與餐飲住宿業,顯示學校廚房內部工作環境的高度風險。
工會表示,目前人力配置嚴重不足,許多學校中,一位料理人員需負責高達150名學生的供餐,造成長時間高強度勞動。多位資深實務員亦在記者會中現身說法描述申請職災認定卻遲遲無回應的困境,顯示現行制度對勞工保障力道不足。
為改善現況,工會提出多項訴求,包括 提升供餐人力配置標準、禁止使用未經前處理的食材原料、減少菜色種類、全面設置預洗設備、撤除教職員專用餐檯以及由教育廳負責替代人力的制度化。
對此,大邱市教育廳則回應指出,大邱的供餐勞工平均負擔人數為95人,遠低於其他地區,2023年8月的產災率為1.1%,在全國17個市道教育廳中排名第14,在7個特別市與廣域市中則是最低,顯示勞動環境已有改善。
教育廳強調,自2022年起已提供有意願的從業人員免費胸部CT檢查、改善各校通風設備(計畫2025年為止完成60%,2027年前全部完成)、限制炸物次數,並在 部分學校試行使用炸物機器人與自動化洗碗設備。
然而,雙方在統計方式與比較基準上存在嚴重歧異。
工會以全體勞工平均值為比較對象,而教育廳則強調應與其他教育機關對照。這種立場差異導致對同一議題出現完全不同的解釋。
此一爭議反映出,在缺乏一致、透明的統計基準下,勞資雙方難以就事實進行建設性對話。首要之務應是建立客觀、明確的數據依據,方能成為討論與政策改善的基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