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來自外圍攤販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花蓮美崙市場

掛在建築物之間,半圓形的「美崙綜合市場」鐵架招牌,像是一位退休志工,生鏽且沒有太多的活力,卻仍然盡忠職守的向往來的人們揮揮手,平靜的吆喝著:進來看看吧!


文│朱曉萱

一天的開始,是位於花蓮市北方的美崙市場,和附近的吉安市場、重慶市場相比,美崙市場相當小巧,加上適逢中元期間豬肉攤休攤,市場內許多攤位是空白的。雖然如此,市場散發出來的活力卻彷彿源源不絕。

引領我們入市的是市場對面一條長長的巷子,大約兩個車道寬,除了兩側的攤位外,巷道中間坐了一排阿嬤,阿嬤們一人一張小椅子,面前放著不多但有生命力的商品,例如芋頭、山蘇、空心菜、雞蛋、蘆筍等。兩側除了菜販還有美妝雜貨、魚販、水果攤等,各式各樣的攤販。

快速走完這條巷子,開始在市場周邊閒晃的時候,發現市場真正的入口。掛在建築與建築間半圓形的「美崙綜合市場」鐵架招牌,像是一位退休志工,沒有太多的活力,卻仍然盡忠職守,向往來的人們揮揮手,平靜的吆喝著:進來看看吧!同時也是市場的一種象徵,看到它就來到了市場,不論市場的中心是否移轉,都能期待它在這裡送往迎來。

逛著逛著,突然被一位阿姊叫住,原來是昨晚在吉安黃昏市場遇到的菜販。賣的東西和黃昏市場略有不同,早市攤上擺著的麻竹筍土還是濕的,還有一些早上才採收的玉米筍和青龍椒,離阿姊的位置再遠一點還有一塊「新米上市」的顯眼招牌。沒想到前一天傍晚在吉安遇到的阿姊,在早市也佔有一席之地。

好奇地和阿姊攀談,才知道阿姊一天的工作時間很長,天剛亮就在竹林間採竹筍、太陽還不至於炙熱就要採收田裡的農產品,先把新鮮蔬菜送到早市和婆婆媽媽交陪、下午再到黃昏市場餵飽下班後的勞動族群。

在不同的時空下遇到相同的人,格外有親切感,我想在市場購物就是這樣吧,時常光顧同一個攤販,在消費者與攤販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彼此了解販售及消費習慣,讓付錢、交貨的動作,多了幾分人情味。

走過市場裡的魚攤,用油漆彩繪的招牌透露出魚的來源,也呈現攤販主人的美感。彼時魚販正在切著從定置漁網補上岸的曼波魚,從來沒見過刀俎下曼波魚的我,一方面覺得新奇,一方面覺得困惑。

曼波魚又名翻車魚,成魚長度可達1.8公尺、重可達1000公斤,眼前這條魚的大小顯然不足我心目中曼波魚應有的形象。然而捕撈上岸的魚越來越小,卻是漁業近年來的現況,不知道常逛市場的人們是不是也發現了呢?

美崙市場不是有固定空間的市場,從本體延伸出來外圍的攤販。在休市的這段期間,好似反客為主,展現出更加精采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