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爸媽,今天吃什麼?

文|黃嘉琳

四年級的晴晴,有位很擅長以食物連結人事物的媽媽,但她曾拒吃校園午餐,學校營養師的家常滷味能獲得她的青睞嗎?跟在做環境教育和食農教育的爸爸身邊,從菜園長大的小米,最討厭吃菇,菇寮主人發下豪語,小米一定會吃我種的菇,小米的菇菇結界真的能打破嗎?小皮蛋從小在家裡練切菜、包粽子、做蛋糕,愛上了出外景拍攝、一起吃學校午餐的宜蘭小學和同學們,難道要逼爸媽「移民」?三個小朋友到美濃採水蓮體驗,農友說沒有可讓小孩穿的青蛙裝,沒在怕的媽咪,自備玩水救生衣,一聲令下:通通下水去……

臺灣首部以學校午餐、在地生產食材為主題的真人實境節目—「爸、媽,今天吃甚麼?」找來幾位爸媽,帶著小學年紀的兒女,到全國各地出任務取鏡,從南到北造訪學校營養師和廚房、農林漁牧食材產地,透過親身的觀察和體驗,瞭解每天在校吃的這頓「營養午餐」,也學習各種營養概念和農業知識。上述的情節,就是「爸、媽,今天吃甚麼?」拍攝團隊跟著小學生和媽媽爸爸趴趴走時所看到的真實情境。

影片主角之一—學校營養師,出自2018年十月底時,大享食育協會催生的臺灣首度跨區域、全國性的學校午餐大賽,從全國11個縣市的眾多學校午餐專業人員裡遴選出12隊好手,同台競技。24位參賽者年齡、經驗、服務地點各有不同,但都懷抱著敬業專業精神,分享給孩子們更美味、更營養、更安心的學校午餐。大享食育協會的工作夥伴在賽前賽後與營養師、廚師們有或淺或深的接觸,透過聯繫、採訪來認識這群全國默默在校園廚房裡揮汗烹煮的大功臣們。

兩天的比賽過程很精彩、很緊張,勝負揭曉之後的榮耀喜悅與扼腕嘆息留在我們的心上和影像畫面裡,每位第一線的營養師和廚師們第二天上班時,仍舊回歸每天的為孩子們用心設計菜單、烹調供餐等踏踏實實的日常。我們當時有了一個想法,想把比賽的效益與影響力延伸出去。

如果可以策畫一個鮮活地呈現學校午餐和在地食材關係的影音節目,不但能為許多無法親臨現場觀賽的人, 提供第一手訊息;也讓營養師與廚師在規劃菜色、善用食材、食育教學等方面的用心,傳達給所有家長、學生與社會大眾知道。

因此,就有了「爸、媽,今天吃甚麼?」這個真人實境節目。

節目製作過程非常不容易。舉個例子來說,在籌備過程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問題就是:「甚麼時候拍攝?甚麼時候播出?」大賽時間是2018年十月底,照一般節目的邏輯,打鐵趁熱快快製作是理所當然的,但節目企劃雖馬上展開,時序卻正進入冬季,執行製作人梁德珊以自己豐富的經驗和聯絡可能合作的生產者們之後,回報了幾乎無法拍攝農業生產的情況,因為農地裡剛採收完畢,許多產地正在休耕或養地,只能等;再過一段時間,學校開始放寒假、大家準備過年了,學校也根本不能支援拍攝,只能再等。

再舉個例子來說,原來第一集拍攝打算鎖定「豬」當主角,因為學校午餐食材最常見的動物性蛋白質非豬肉莫屬,臺灣也有許多很棒的生產者,以支持國產食材來說,豬肉的自給率高達九成以上;而目前食農教育中以「豬」為主題的教材和資訊卻很少。可惜的是,這個企劃後來因為非洲豬瘟的全面實施防疫措施,各養豬場按規定不開放任何媒體進入拍攝採訪而喊停。

拍攝期間的種種限制和挑戰,正好給我們開闢了另一個視野,來更深入瞭解學校午餐供應與農產生產者的緊密關係。

「爸、媽,今天吃甚麼?」節目的產生,串起一個個由學校午餐發展出來的親子、師生、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互動故事,我們邀請所有爸媽和孩子在下半年,透過這個節目,牽手走進校園、田園,分享這份感動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