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婉育
大家吃的營養午餐是在學校廚房烹調,還是團膳公司送來的呢?1980年代學校午餐發生了什麼變化,使得臺灣與其他國家如日本和韓國有著什麼不同的樣態呢?
學校午餐的命運與困境
首先要談談學校午餐在開辦後三十年面臨的命運與困境。
1951年至1972年,臺灣先後接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聯合國農糧組織援助開辦營養午餐。1973年,臺灣退出聯合國後,政府接辦「學生午餐自立計畫」,起初成效頗佳,然而,後續檢查績效時,卻發現某些學校礙於經費短缺,廚房簡陋、準備工作甚至由老師兼任廚師的狀況。
其中,1980年桃園縣大成國小發生多名師生食物中毒的事件,此校供應近千份餐點,讓時任省教育廳官員研擬,限制在18班以下的學校才能辦理學校午餐。此項宣布使得規模大、人數多的學校,因而停止供應營養午餐。
另一方面,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許多婦女投入勞動市場,1980年代越來越多的家長無暇為孩子準備便當到學校,營養午餐的需求逐漸增加,此時政府卻停辦學校午餐,學校午餐頓時陷入營運的難題。
學校午餐的另一條路
1980年代,食品業引入了提倡衛生、企業管理的概念,能夠以較少人力製備大量的餐點。當時的專家認為,學校不需提供設備、場地與人力,由設備完善的食品工廠做好午餐分送至學校。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與食品工業研究所合作,共同策畫「便當工業化」的計畫,輔導食品工廠維持食物品質與環境衛生等條件,使其能夠供應學校午餐,滿足大校學生的需求。根據報導指出:
經營團體伙食的廠商約有170家,已有近20家廠商員工人數達20人以上,且近30家廠商每日供應份數為1,000份以上,可見當時團體供餐的便當工廠發展已經漸趨成熟。(1983年,經濟日報)
圖片說明:原為農藥產銷的興農股份有限公司,在1981年設立食品廠。
權(兩)力(手)下(一)放(攤):以直轄市為起點的民營化
官方與研究單位合作,輔導廠商供應學校午餐的同時,其實早在1979至1982年,中央政府頒布「擴大並改善學生午餐計畫」將學校午餐所需人力、設備與經費納入各縣市政府自行列管項目,且眼見盒餐的業者大量成立,隔年(1983)政府宣布一般城鎮地區不再增設午餐廚房。
首當其衝的台北市政府,1986年於六所國小(景興、公館、博嘉、大佳、中興和東新國小) 試辦自設廚房,12月於國語實小試辦民間廠商供應學校午餐,比較兩者供應的優缺點。民間團體舉辦「學校午餐何去何從座談會」,會議中官方認為,團膳廠商能避免學校廚房自行採買導致弊端難以追溯的問題,家長、專家普遍贊成民營化的做法。
圖片說明:位於北部的統鮮美食自1980年經營學校午餐至今,供應學校午餐達四萬份。
在短短的幾年間,民間業者承包國小學校午餐的趨勢,以及政策主責單位的轉移,中央下放學校午餐業務予地方,讓學校午餐的供應方式越發多元。自此,學校午餐在1980年代走向一條時勢所趨的民營化道路,遭遇困境時搭上了食品工業的列車,補足了政府無法完全支持學校設置廚房的缺口。然而,午餐民營化至今近40年,似乎不如政府及專家所預想的那樣,團膳公司的現況面臨許多的問題與挑戰,我想,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文│王婉育
大家吃的營養午餐是在學校廚房烹調,還是團膳公司送來的呢?1980年代學校午餐發生了什麼變化,使得臺灣與其他國家如日本和韓國有著什麼不同的樣態呢?
學校午餐的命運與困境
首先要談談學校午餐在開辦後三十年面臨的命運與困境。
1951年至1972年,臺灣先後接受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國際開發總署、聯合國農糧組織援助開辦營養午餐。1973年,臺灣退出聯合國後,政府接辦「學生午餐自立計畫」,起初成效頗佳,然而,後續檢查績效時,卻發現某些學校礙於經費短缺,廚房簡陋、準備工作甚至由老師兼任廚師的狀況。
其中,1980年桃園縣大成國小發生多名師生食物中毒的事件,此校供應近千份餐點,讓時任省教育廳官員研擬,限制在18班以下的學校才能辦理學校午餐。此項宣布使得規模大、人數多的學校,因而停止供應營養午餐。
另一方面,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許多婦女投入勞動市場,1980年代越來越多的家長無暇為孩子準備便當到學校,營養午餐的需求逐漸增加,此時政府卻停辦學校午餐,學校午餐頓時陷入營運的難題。
學校午餐的另一條路
1980年代,食品業引入了提倡衛生、企業管理的概念,能夠以較少人力製備大量的餐點。當時的專家認為,學校不需提供設備、場地與人力,由設備完善的食品工廠做好午餐分送至學校。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與食品工業研究所合作,共同策畫「便當工業化」的計畫,輔導食品工廠維持食物品質與環境衛生等條件,使其能夠供應學校午餐,滿足大校學生的需求。根據報導指出:
圖片說明:原為農藥產銷的興農股份有限公司,在1981年設立食品廠。
權(兩)力(手)下(一)放(攤):以直轄市為起點的民營化
官方與研究單位合作,輔導廠商供應學校午餐的同時,其實早在1979至1982年,中央政府頒布「擴大並改善學生午餐計畫」將學校午餐所需人力、設備與經費納入各縣市政府自行列管項目,且眼見盒餐的業者大量成立,隔年(1983)政府宣布一般城鎮地區不再增設午餐廚房。
首當其衝的台北市政府,1986年於六所國小(景興、公館、博嘉、大佳、中興和東新國小) 試辦自設廚房,12月於國語實小試辦民間廠商供應學校午餐,比較兩者供應的優缺點。民間團體舉辦「學校午餐何去何從座談會」,會議中官方認為,團膳廠商能避免學校廚房自行採買導致弊端難以追溯的問題,家長、專家普遍贊成民營化的做法。
圖片說明:位於北部的統鮮美食自1980年經營學校午餐至今,供應學校午餐達四萬份。
在短短的幾年間,民間業者承包國小學校午餐的趨勢,以及政策主責單位的轉移,中央下放學校午餐業務予地方,讓學校午餐的供應方式越發多元。自此,學校午餐在1980年代走向一條時勢所趨的民營化道路,遭遇困境時搭上了食品工業的列車,補足了政府無法完全支持學校設置廚房的缺口。然而,午餐民營化至今近40年,似乎不如政府及專家所預想的那樣,團膳公司的現況面臨許多的問題與挑戰,我想,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