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佳餚與祝福的便當盒——德島遊山箱

文|謝亞珊
圖|謝亞珊、大享食育協會

日本藝人黑柳徹子的自傳著作《窗邊的小豆豆》裡有一段關於當時學校午餐的描述,在二戰的背景時空下,小林校長請家長幫孩子準備的午餐便當,要包含「海的東西」和「山的東西」,來自海洋的食物如魚丸、海帶,山裡的產物如香菇、豬肉。孩子們在用餐時間一起打開便當,享受著揭曉山與海的樂趣,也將小林校長和家長們希望孩子身體健康的祈願,一口一口吃進肚子裡。

德島特有的傳統文化——遊山箱,也是德島家長們給孩子的祝福。遊山箱是帶有提把的三層漆器木製便當盒,是傳統工藝代表之一,遊山箱的使用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當時以農業為生的人家,日常生活與季節緊密貼合,當氣溫漸暖,萬物自寒冬中甦醒開展時,村民們會提著遊山箱一起到戶外享受野餐,慶祝春天的來臨。

圖說:行駛於德島縣與香川縣間的觀光列車「千年物語」,結合傳統工藝推廣四國文化,列車上提供以遊山箱、大谷燒咖啡杯盛裝當地食材的餐點。

隨著時代推進,遊山箱多了彩繪裝飾,也逐漸與春季的節日連結,在三月的女兒節、五月的兒童節,孩子們會帶著自己的遊山箱,和朋友相伴到田野、山間野餐,多彩的遊山箱與孩子們的嬉笑聲,點綴著德島的春日風景。在孩子們專屬的節日裡,有著精巧外型、裝滿菜餚與點心的遊山箱,便乘載了家長們對孩子健康成長的祝福,對許多年長的德島居民而言,是獨特而珍貴的童年回憶。

自1960年代起,從事農業的人數減少,且現代化的便當盒逐漸取代遊山箱的功能,遊山箱因此慢慢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直至近代,研究飲食文化的學者三宅正宏,於2006年出版《遊山箱:節句の弁当箱》一書,帶動了遊山箱的復興風潮,遊山箱又重回人們的生活,並且出現多樣化的面貌,坊間有遊山箱彩繪體驗活動,作為遊客專屬的德島紀念品;有店家使用遊山箱包裝和菓子,便當盒搖身一變為精緻禮盒;還有技藝精湛的工匠將遊山箱融入現代化設計,使之更能貼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創新的遊山箱,可作為室內裝飾品,也可作為收納小物之用,成為送禮的熱門選擇之一。


圖說:推廣遊山箱文化的書籍

圖說:推廣遊山箱文化的繪本

全國食育推進大會的展場上,設有遊山箱展覽,由小松島西高等學校的學生親手製作,一個個極具特色的遊山箱,裝滿自己喜歡的料理,還有實際帶出門野餐的照片紀錄,學生們也整理了相關文史資料一同展出。

圖說:學生製作的遊山箱,依喜好添上色彩與圖樣,更有在側邊製作簍空圖案的華麗樣式。

過去的遊山箱是家長送給孩子的祝福,現在的遊山箱,則是訴說德島特有的歷史與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


參考資料:
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https://www.mlit.go.jp/tagengo-db/zhTW/R2-0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