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啓傑 圖|王章逸
大享今年度持續與關心學校午餐的飲食作家、廚師合作,希望透過專家的創意,為學校午餐提供更多可能性。
首次登場的合作專家是經營「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的毛奇。這次他帶著設計的餐點回到母校——五權國中,正是第六屆午餐大賽的冠軍學校。
活動當天,廖巾儀營養師利用午餐時間前的空檔,帶著我們參觀校園。
廚房外,我們見到餐桶被有條不紊地搬上車的景象。對於每日供應超過 2000 份午餐的五權國中來說,已是習以為常。但對毛奇來說,當年學校可沒有自設廚房,這是學生時期未曾在校園見過的場面。
這裡以前是資優班教室。 以前有人會從那邊翻牆出去買午餐!
這裡以前是資優班教室。
以前有人會從那邊翻牆出去買午餐!
行走在校園中,毛奇一一指出過往校園生活的點滴,勾起許多美好回憶。
一路來到校長室,校長聽說毛奇是校友,立刻請人到圖書館找來畢業紀念冊,並與毛奇聊起當年的班級導師。過往趣事紛紛提起,校長室中歡聲笑語不斷。
午餐時間到了,大家一起享用毛奇設計的料理。這道「香菇肉燥芋頭」結合臺中的大甲芋頭與新社香菇製作而成,香菇肉燥的香氣巧妙掩蓋了芋頭中小朋友不喜歡的味道,再結合同為根莖類的馬鈴薯,使整體風味更加柔和,十分下飯。此外,毛奇也考慮到餐點從製備完成到實際品嘗的時間,這道菜的烹調方式即使未立即享用,仍能保持其美味。
用完餐後,毛奇感慨地說:「感覺得出現在的營養午餐更注重健康。當年學校還沒有自設廚房,不同的團膳公司為了得標,菜單上常有很多油炸料理,雖然小朋友喜歡,但營養價值卻不高。」
午餐後,全校的營養股長一同集合於午餐禮儀教室。當被問到「今天的香菇肉燥芋頭好吃嗎?」有些學生覺得搭配肉燥很好吃,但仍有部分同學因為不喜歡芋頭而不願嘗試。
毛奇與學生們分享了自己的校園回憶,提到當年並不像現在有營養專刊、營養大補帖,甚至也沒有專門的營養股長。羨慕現在的學生,不僅能吃得健康,還能學到營養相關的知識。
希望這次的餐點設計,能讓大家對在地食材充滿自信。我們可以自信地告訴別人:「臺中的食物很好吃!」 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台灣味,就說芋頭就是台灣味!
希望這次的餐點設計,能讓大家對在地食材充滿自信。我們可以自信地告訴別人:「臺中的食物很好吃!」
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是台灣味,就說芋頭就是台灣味!
毛奇也向台下的學生分享美食作家和餐飲記者的工作內容,展現了他對飲食文化的熱愛與好奇心。同時,他也談到創作自己的書籍與為他人撰稿的不同,前者可以透過書寫,反覆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後者則要思考他人的立場,揣摩對方的需求。
現場還有一位驚喜的「書迷」老師。這位老師與毛奇同為五權國中校友,而且還是同屆。得知她是與學校合作得的專家後,特地帶來毛奇的書請她簽名,兩人愉快地談論起學生時代的趣事。
這場活動不僅是一場校園的溫暖重逢,更是一場飲食文化與教育的深刻交流。毛奇透過對臺中在地食材的創意運用,傳遞了對台灣味的驕傲,也讓學生們在享用午餐的同時,學會認識食物、尊重食物,並試著克服不喜歡的食材,達到營養的均衡攝取。
文|洪啓傑
圖|王章逸
大享今年度持續與關心學校午餐的飲食作家、廚師合作,希望透過專家的創意,為學校午餐提供更多可能性。
首次登場的合作專家是經營「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的毛奇。這次他帶著設計的餐點回到母校——五權國中,正是第六屆午餐大賽的冠軍學校。
活動當天,廖巾儀營養師利用午餐時間前的空檔,帶著我們參觀校園。
廚房外,我們見到餐桶被有條不紊地搬上車的景象。對於每日供應超過 2000 份午餐的五權國中來說,已是習以為常。但對毛奇來說,當年學校可沒有自設廚房,這是學生時期未曾在校園見過的場面。
行走在校園中,毛奇一一指出過往校園生活的點滴,勾起許多美好回憶。
一路來到校長室,校長聽說毛奇是校友,立刻請人到圖書館找來畢業紀念冊,並與毛奇聊起當年的班級導師。過往趣事紛紛提起,校長室中歡聲笑語不斷。
午餐時間到了,大家一起享用毛奇設計的料理。這道「香菇肉燥芋頭」結合臺中的大甲芋頭與新社香菇製作而成,香菇肉燥的香氣巧妙掩蓋了芋頭中小朋友不喜歡的味道,再結合同為根莖類的馬鈴薯,使整體風味更加柔和,十分下飯。此外,毛奇也考慮到餐點從製備完成到實際品嘗的時間,這道菜的烹調方式即使未立即享用,仍能保持其美味。
用完餐後,毛奇感慨地說:「感覺得出現在的營養午餐更注重健康。當年學校還沒有自設廚房,不同的團膳公司為了得標,菜單上常有很多油炸料理,雖然小朋友喜歡,但營養價值卻不高。」
午餐後,全校的營養股長一同集合於午餐禮儀教室。當被問到「今天的香菇肉燥芋頭好吃嗎?」有些學生覺得搭配肉燥很好吃,但仍有部分同學因為不喜歡芋頭而不願嘗試。
毛奇與學生們分享了自己的校園回憶,提到當年並不像現在有營養專刊、營養大補帖,甚至也沒有專門的營養股長。羨慕現在的學生,不僅能吃得健康,還能學到營養相關的知識。
毛奇也向台下的學生分享美食作家和餐飲記者的工作內容,展現了他對飲食文化的熱愛與好奇心。同時,他也談到創作自己的書籍與為他人撰稿的不同,前者可以透過書寫,反覆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後者則要思考他人的立場,揣摩對方的需求。
現場還有一位驚喜的「書迷」老師。這位老師與毛奇同為五權國中校友,而且還是同屆。得知她是與學校合作得的專家後,特地帶來毛奇的書請她簽名,兩人愉快地談論起學生時代的趣事。
這場活動不僅是一場校園的溫暖重逢,更是一場飲食文化與教育的深刻交流。毛奇透過對臺中在地食材的創意運用,傳遞了對台灣味的驕傲,也讓學生們在享用午餐的同時,學會認識食物、尊重食物,並試著克服不喜歡的食材,達到營養的均衡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