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菜、切菜和烹煮的人 平等地圍圈坐——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的社區共餐介紹

文|宋瑞文

「我不會緊張,我只怕我飯煮不好,吃飯時間沒辦法讓大家吃到既熟透又軟硬適中的飯,最擔心米飯煮得太硬,老人家會咬不動。」七十四歲的黃文教阿伯,是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共餐食堂的志工之一,從他這段話裡,可以感受到食客們的年齡。

雲林縣東勢鄉龍潭村,在2019年經過幾個年輕人(《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與村長的帶動之下,透過參與式民主的方式,開辦共餐食堂。不但經費自主,而且在服務的質與量,交出亮眼的成績,成為媒體報導鄉村老後生活的典範之一。

「共餐剛開辦的時候,我常常要從早上六七點開始忙。到中午十二點多才能休息,慢慢的,切菜、炒菜、洗米煮飯、協助長輩簽到、打菜、淸潔工作還有拍照紀錄等工作,都有志工來協助分擔,我就可以放心去做其他村裡的工作。」四十出頭的村長黃詩媛,在回顧共餐發展的歷程時寫道。

*2020年3月23日菜色照片。(出處:臉書社團"東勢鄉龍潭社區")

「3月23日:地瓜飯、紅蘿蔔炒蛋、炒桂竹筍、酸豆絞肉、香煎鮭魚、山藥排骨湯。」「3月24日:炒米粉、炸柳葉魚、海鮮玉米卷。」「3月25日:地瓜飯、蝦仁高麗菜、薑爆菠菜、菜圃絞肉、香煎鯖魚、番茄豆腐湯。」在社區社團裡,紀錄著共餐每一天的菜單及其照片。菜色的豐富與營養,難以想像有的料理員原本還是新手。

共餐的運作機制

龍潭村的社區共餐,費用由參與者一起出。而洗菜切菜、烹煮到打菜,是六到七位村民志工共同合作完成的。志工們在籌備會時就有討論過,洗菜、切菜和烹煮,都是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決議:做菜的人並沒有特別的補貼,只有「志工繳半價餐費」這項一視同仁的福利而已。志工們有成立一個「共餐自治委員會」定期進行相關討論。

菜單則是由村長和主要負責烹煮的兩位志工討論決定,先擬出一週菜單向食材供應商叫貨,再根據實際的庫存狀況來微調菜色,比方常有村民捐出自己種植或養殖的食材,庫存就會改變。用餐人數最多時有60幾位,後來50幾位時,是因為一部份人身體不好,託鄰居代為取餐回家等緣故。

*龍潭村民準備共餐的模樣。(出處:2020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實踐紀實)

隨著共餐持續發展,越來越上軌道,人跟人之間也越來越熟悉,大家開始從只是來吃飯,到慢慢會在飯桌上討論社區的公共事務,也會一同觀看、討論有關社區發展動態的影片。大家也開始會關心彼此的健康、出席狀況。每當有人沒有來共餐,便會有村民前往他家探訪,確認其健康情形,又因為什麼原因沒有來。

在2019年共餐成立之前,由於村裡有人孤獨死去的緣故,曾經有人願意出錢舉辦,但當時沒有志工投入,美意未能成真。後來得以興辦,除了參與式民主的推動,過去孤獨死的遺憾殘留在大家心中,也是背景原因之一。

參與式民主

對於龍潭村來說,改變孤獨死的處境,營造眾人一起吃飯、互相關心的場景,源於前述的「參與式民主」的推動。那麼,什麼又是參與式民主呢?簡單地說,是大家一起討論;準確一點地說,是告別由上而下的、由頭人帶領的地方事務處理模式,走向人人參與作主,「大家一起當村長」的境地。

過去一般的村里民大會,都採用「排排坐」的方式來安排座位,讓會議主持人成為眾人的視覺中心。然而,同樣是邀請村里民出席會議、進行討論,《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在實踐參與式預算時,每逢在社區內舉辦聚集民主討論會,都採用「圍圈坐」的方式,其目的,就是避免在會議現場製造出視覺中心。

為什麼要避免會議現場出現視覺中心?這必須從聚集民主討論會的目的談起。聚集民主討論的目的,在於讓每一位與會的居民都能夠暢所欲言、相互傾聽,在此過程中充分交流、逐漸相互同理,對社區公共事務形成共感與共識。而要實現上述民主目的,就必須以「權力關係平等、空間關係平等、心理關係平等」為前提。

前兩段關於龍潭村參與式民主的理念,聽起來雖然讓人感到有點抽象生硬,但堅持下去,持續經營的結果,才有了包括共餐在內,像是「識字課」、「綠化環境」等等村內活動的成功。

正因為共餐與其他共同活動的存在,參與式民主之後的龍潭村,不但和過去「連中秋節都沒什麼人」的景況大不相同,對於新加入的外地人而言,也成為養老的好地方。《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在地方深耕幾年後,成員王俊凱的媽媽也從外縣市搬來,每天享受和同輩的各種共同生活,身心狀況都比以前住在都市公寓裡好得多。

除王媽媽外,其他村民當然也從共餐等活動中,找到新的生活方式或存在的意義。有的人本來怕小孩吵到別人不敢參加,來了之後才發現大家的小孩終於有一起玩的機會。有身障村民原本不覺得自己能做到什麼,但參與之後發現多少能夠送餐和訪視。

*政府與少數人單向服務不是老後問題的解方。(出處:2020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實踐紀實)

龍潭村對老後問題的啟發

相對於龍潭村在社區共餐的成績,公部門的投入則顯得事倍功半。雲林縣政府自民國104年推動長靑食堂共餐政策以來,至109年9月底縣府公佈統計,在全縣登記總共435個社區裡,已接受政府補助開辦長靑食堂的社區共124個,換算下來五年的開辦比例只達28.5%。其中,部分社區只能每週供應三餐。而龍潭村每週五餐,還附帶其他活動。

大部份的時候,我們和煮食的人之間,沒有情感上的連繫,因此所謂媽媽的味道,格外讓人珍惜。面對高齡化社會,有的人認為問題在於生育,也有人把答案寄託在政府或家庭,而龍潭村的例子,讓人感受到還有別的可能性。即便政府預算或實施成績都還不夠理想,但人與人合作的力量,在這個村莊展現了希望。

 


* 參考資料:

1. 2020 龍潭村參與式預算實踐紀實

https://reurl.cc/GdMx1p

2. 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

http://yulinpd.blogspot.com/

*本文感謝《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成員杜憶如、王俊凱協助。

* 備註:今年(2021)三月底,由於遭遇「共餐場地屆期無法續用」的困境,龍潭村社區共餐已自四月起停辦。但另一方面,因參與式預算與共餐而初步凝聚起來的村民們,仍持續對各種社區公共事務(例如群策群力綠美化)保持著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