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平民:以土地為師的韓國風箱農業技術中學

文|陳儒瑋

在台灣,有多少學校會以「偉大的平民」當成校訓呢?在韓國,我們遇到了一所這樣的農業學校,孕育著15到18歲的年輕人,成為南韓社會裡偉大的平民。

2016年11月3日,韓國農漁村社會研究院李宰郁(이재욱)所長開車載著我們一行人從首爾南下,經過約兩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位於忠清南道的韓國有機農業重鎮—洪城郡洪東面(홍성군,홍동면)。

簡單吃過中飯後,我們首先前往拜訪本地的「風箱農業技術中學(풀무농업고등기술학교)」。這所私立學校成立於1958年4月23日,由이찬갑(Lee Chan-Gab)與주옥로(Joo Ok-Ro)兩人秉持基督教精神和愛國的信念所共同創辦,期盼培育遵守聖經教誨、尊重自然、願意投入參與社區工作、追求「頭(思考)、胸(信仰)與手(勞動)」三方平衡的友善農業專門人員,在當時韓戰結束未久、國內風雨飄搖的情況下,成為有志投身韓國農業和社會運動青年的一個起點,至今已有59年的歷史了。

男女合校、小班制與全面寄宿制度是風箱高中的特色,每個年級只招收27位學生,招收對象區分為全國、當地居民、農家子弟,以及對農業有興趣的申請入學者。這次帶領我們前去參觀的김준식(Kim Joon Sik)先生正是本校畢業校友,而他的兒子如今也在此就讀,是高二的男生。當天負責接待與協助韓文、中文翻譯的年輕夥伴才大二,則是出生於中國東北、小時候隨著父母遷居韓國的校友,兩年前從這畢業,目前正就讀大學歷史系的華裔女孩。

走往學校的路上,我們先經過了由學生負責的溫室,還遇見他們飼養的山羊。

來到學校正門口,那塊刻著「偉大的平民」五個字的石碑吸引住我的目光,清楚明白地揭櫫學校宗旨。

由於仍是上課期間,我們輕手輕腳地穿過走廊來到學生們禮拜聚會的場所。靜謐的空間讓人不禁幻想,有多少懷抱農業志向的青少年曾在交集,再從這裡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瀏覽牆上佈告欄的文宣,密密麻麻的韓文雖然一字不識,但「GMO 」這個關鍵字卻突然映入眼簾,仔細一看原來是由民間團體整理的「GMO十問十答」摺頁,讓我不禁覺得有為者亦若是,回台灣之後也該跟進,將複雜的基改食品資訊整理成一般民眾能理解的簡易文宣。

離開聚會所走向另一間展覽室的途中,我們在穿堂發現一整面「世越號」罹難學生的紀念牆。這起發生於2014年4月16日的船難事故,直到我們參訪當時,韓國政府當局都還不願進行打撈工作。(備註:2017年3月24日,在事發1073天後,世越號終於被打撈上岸重見天日。)

帶領我們參觀的同學說,學校老師除了於課堂上教導知識之外,也會積極帶領學生參與各種社會運動,很鼓勵同學自發性的響應或參與社會議題,這是辦學宗旨之一,與其他普通中學相當不一樣之處。

位於小山坡上的展覽室,我們很幸運的遇上僅布展兩周的專題展,由各班學生共同研究和製作與農業社會相關的項目。其中有一個專題就是「基改食品專題展」,從人體健康、基改風險、國內政策到國際貿易分析,滿滿十幾面背板,呈現學生對於複雜基改科技議題的重新拆解與詮釋能力,也讓來自台灣的我們再次深深感受到風箱學校教育核心裡與全球社會環境議題間的密切連結。

離開學校,我們信步走下山,來到小小的無人書店。這是一間由學校負責營運,以農業及社會議題為主的書店。若要購買店內書籍或產品,只要自己將錢投入收費箱即可。在這裡,我挑了一本關於濟州島的繪本,散發溫潤色澤的封面在寒冷的秋天午後,帶來專屬海洋小島的溫暖氣息。

一路上與帶領我們的同學閒聊,她說,初中的時候便認定要來這所學校就讀,舉家移民來韓國尋求更好發展的父母雖然並不贊成,但也尊重她的選擇。在這裡念書的日子雖然有點辛苦,像是不能使用手機只能靠公共電話,或是周末才能放假申請外出等等,對於青春期的自己來說都很難熬,但如今想起來卻很懷念。

「我真的很喜歡農業,夢想是大學畢業後能夠繼續從事相關的工作」,她這樣向我們說道。

培育出像她這樣一代又一代願意投身農業工作和保護土地的學生,我想,這應該就是風箱高中存在的意義與使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