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南市白河區內山里的將軍山農場,在進到農場之前經過的蜿蜒山路不同於一般的天然景色,而是高聳的牆面,最頂端還掛有蛇腹型鐵絲網,原來農場的周圍都是軍營,因而取名為「將軍山農場」。
文|朱曉萱 圖|王婉育
將軍山農場創辦人魏宗淇,於8年前返鄉務農,帶著14年在學校教學的經驗,返回從小長大的土地,也是世代在此耕種超過250年的家園,開啟屬於自己的農事業。返鄉後的魏宗淇想法明確,堅決只販售農藥零檢出的產品,以及清楚返鄉不是單純勞務,而是推廣在地的飲食文化。由於和家中長輩觀念不完全相同,因而在管理農地的方法上有所分歧,不過隨著返鄉的時間越長,越能找到和父執輩相處之道。
返鄉第一年,魏宗淇便和臺南農改場合作研究安全栽種玉米,針對各種玉米品種分析,在單一領域蹲點1年後,在隔年(104年)就獲得「百大青農」肯定。以爆米花為主題,將田間知識搭配爆米花的科學原理,發展出「跳動種子」的課程,更研發出帶梗爆米花這項產品。
圖說:一群農夫/將軍山農場出品的帶梗爆米花
地方的夥伴需要一群人一起走,因此和台南地區的農友們創立了「一群農夫農業發展協會」,辦理大型活動時,每個農夫擅長的作物都能成為一個闖關活動,也給了農夫發表自己專長的舞台。
我希望培訓他們每個人都有能夠說出自己故事的能力,成為講師。
過去在學校教書的經驗,讓魏宗淇除了千人的焢窯活動,也具備承辦百人以上的畢業旅行的能力,工作分組和善用人材是他的法寶,青農負責農作體驗組、球會的夥伴擔任田野球賽裁判、社區媽媽負責販售商品、社區居民負責交通管制,更讓人驚訝的是,過去在台北任教時認識的朋友們,專程包車南下協助場佈,讓大家各司其職。
我應該是這個活動打開知名度的,那是我返鄉第四年,辦了一場1500人的焢窯活動。
圖說:返鄉第四年辦理千人焢窯活動,一舉成名(照片來源:將軍山農場臉書)
每個月推出一個體驗活動是農場這兩年行銷的策略,從主力推廣的傳統米食如碗粿、芋粿、粽子等,到白河地區的特產「蓮子」,還有養蜂採蜜等,都是課程主題。而有相當課程設計及教學經驗的魏宗淇上,在課程設計上別具巧思:
來到農村我會讓大家有得看、有得採、有得吃,還有得玩。玩的會是農村生活裡常見的娛樂,所以我會帶大家做竹水槍、灌蟋蟀、自製釣竿釣魚。
看著白河蓮子業逐漸沒落,魏宗淇也提出自己的看法,除了生產端需想辦法降低加工的成本外,透過讓消費者親手剝蓮子來知道蓮子的手工費用高;疫情之下雖然沒辦法到農場來玩,但農場辦理線上「蓮手防疫 剝蓮健日」活動,四個場次的活動,場場爆滿。今年度申請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廣計畫,預計帶著白河區的蓮農,進到白河區的六間國中小,進行巡迴教學,讓在地的學童認識自己家鄉的產業。
圖說:疫情期間推出的線上課程-「蓮手防疫 剝蓮健日」(照片來源:將軍山農場臉書)
將軍山農場藉著水保局的計畫,自106年期逐漸增設農場內的硬體設施,今年度將在增設一個廚房,讓未來在辦理活動時,能夠有足夠的量能服務來訪的遊客。
說起農場未來的規劃,魏宗淇帶著我們走向農場曾經用來養蘭花的網室,因年久失修而逐漸荒廢,魏宗淇指著一片廢棄的網室說:未來這裡預計改建成停車場。另外這片裡面有七個廢棄的網室,保留網室的骨架,設計成七大食農主題館,有糧食、蔬果、東南亞水果、蝴蝶等;後面這棟建築預計規劃成餐廳。
圖說:曾經是養殖蘭花的網室,未來預計規劃成食農主題館
將軍山這片四公頃大的農場,曾經是魏宗淇成長的地方,帶著對農村發展的期待回到家鄉,尤其百年來家族世代在這片土地上開墾。而這片被軍營圍繞遺世獨立的農場,在魏宗淇的眼裡,未來有無限的可能。
本文章由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110農再-1.1.1-1.1-保-140計畫補助
位於台南市白河區內山里的將軍山農場,在進到農場之前經過的蜿蜒山路不同於一般的天然景色,而是高聳的牆面,最頂端還掛有蛇腹型鐵絲網,原來農場的周圍都是軍營,因而取名為「將軍山農場」。
文|朱曉萱
圖|王婉育
將軍山農場創辦人魏宗淇,於8年前返鄉務農,帶著14年在學校教學的經驗,返回從小長大的土地,也是世代在此耕種超過250年的家園,開啟屬於自己的農事業。返鄉後的魏宗淇想法明確,堅決只販售農藥零檢出的產品,以及清楚返鄉不是單純勞務,而是推廣在地的飲食文化。由於和家中長輩觀念不完全相同,因而在管理農地的方法上有所分歧,不過隨著返鄉的時間越長,越能找到和父執輩相處之道。
返鄉第一年,魏宗淇便和臺南農改場合作研究安全栽種玉米,針對各種玉米品種分析,在單一領域蹲點1年後,在隔年(104年)就獲得「百大青農」肯定。以爆米花為主題,將田間知識搭配爆米花的科學原理,發展出「跳動種子」的課程,更研發出帶梗爆米花這項產品。
圖說:一群農夫/將軍山農場出品的帶梗爆米花
一群農夫互助合作 造就千人活動
地方的夥伴需要一群人一起走,因此和台南地區的農友們創立了「一群農夫農業發展協會」,辦理大型活動時,每個農夫擅長的作物都能成為一個闖關活動,也給了農夫發表自己專長的舞台。
過去在學校教書的經驗,讓魏宗淇除了千人的焢窯活動,也具備承辦百人以上的畢業旅行的能力,工作分組和善用人材是他的法寶,青農負責農作體驗組、球會的夥伴擔任田野球賽裁判、社區媽媽負責販售商品、社區居民負責交通管制,更讓人驚訝的是,過去在台北任教時認識的朋友們,專程包車南下協助場佈,讓大家各司其職。
圖說:返鄉第四年辦理千人焢窯活動,一舉成名(照片來源:將軍山農場臉書)
發揮教師專才 設計具教育理念之遊程
每個月推出一個體驗活動是農場這兩年行銷的策略,從主力推廣的傳統米食如碗粿、芋粿、粽子等,到白河地區的特產「蓮子」,還有養蜂採蜜等,都是課程主題。而有相當課程設計及教學經驗的魏宗淇上,在課程設計上別具巧思:
看著白河蓮子業逐漸沒落,魏宗淇也提出自己的看法,除了生產端需想辦法降低加工的成本外,透過讓消費者親手剝蓮子來知道蓮子的手工費用高;疫情之下雖然沒辦法到農場來玩,但農場辦理線上「蓮手防疫 剝蓮健日」活動,四個場次的活動,場場爆滿。今年度申請農委會食農教育推廣計畫,預計帶著白河區的蓮農,進到白河區的六間國中小,進行巡迴教學,讓在地的學童認識自己家鄉的產業。
圖說:疫情期間推出的線上課程-「蓮手防疫 剝蓮健日」(照片來源:將軍山農場臉書)
善用手邊資源 規劃理想中的場域
將軍山農場藉著水保局的計畫,自106年期逐漸增設農場內的硬體設施,今年度將在增設一個廚房,讓未來在辦理活動時,能夠有足夠的量能服務來訪的遊客。
說起農場未來的規劃,魏宗淇帶著我們走向農場曾經用來養蘭花的網室,因年久失修而逐漸荒廢,魏宗淇指著一片廢棄的網室說:未來這裡預計改建成停車場。另外這片裡面有七個廢棄的網室,保留網室的骨架,設計成七大食農主題館,有糧食、蔬果、東南亞水果、蝴蝶等;後面這棟建築預計規劃成餐廳。
圖說:曾經是養殖蘭花的網室,未來預計規劃成食農主題館
將軍山這片四公頃大的農場,曾經是魏宗淇成長的地方,帶著對農村發展的期待回到家鄉,尤其百年來家族世代在這片土地上開墾。而這片被軍營圍繞遺世獨立的農場,在魏宗淇的眼裡,未來有無限的可能。
本文章由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110農再-1.1.1-1.1-保-140計畫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