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環保與工程背景 返鄉打造食農新樂園

文│王婉育

位於物產豐富的台南,相較於其他行政區,人口稠密的市鎮永康區並不以農業為主,該如何在這裡打造一塊實踐食農教育的基地,同時建立與青農互助的平台呢?

懷揣著這份好奇驅車來到台南,從永康工業區中的一條巷子進入後沒多久,車外景色從廠房轉變為一畦畦農田,拐進小路中的白色小屋,我們抵達了目的地阿中生態農場。

投筆從「農」 展開自學農夫之旅

在新化與永康交界的農田與空間,是曾彥蓉與陳敬中實現農夫夢的地方。雖然到訪的時間在平日上午,南國豔陽高照,微風輕拂玉米田,白色小屋內只有我們談話與工業電扇運轉的聲音,但可以想像週末時孩子們在這裡邊學邊玩,笑聲盈盈的情景。

個子嬌小、語氣平靜的彥蓉招呼著我們,一邊吃著永康青農種植的紅龍果,一邊道出這五年的轉變。

彥蓉與先生敬中皆就讀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系,她原本在環保團體工作,先生則在南科擔任工程師。結婚搬到台南後並沒有離職,成為居家辦公的SOHO族,2016年,與先生攜手投筆從農。外號「阿中」的陳敬中戴起斗笠,一手拾起鋤頭,一手拿著紙筆,起初先到農改場上課、和在地前輩討教,學習友善種植的概念。從自家田地出發,就這麼走了五年。

一個人走得比較快 一群人走得更遠

自學成為農夫,彥蓉和阿中體會到單打獨鬥的不容易,也發現跟他一樣的永康青農正面臨同樣的問題—能耕作的田地不多,農作也無法量產的狀況下,該怎麼透過各種管道銷售,成為幫助這些朋友的關鍵。

於是在社群媒體上名為「工程師阿中的農夫夢」的粉專除了分享自家農產品,也協助永康青農推廣販售,慢慢的拓展市場,阿中返鄉後,105年到農改場的「農民學院」上課學習種植,同時建立田間管理制度。彥蓉在110年申請通過農委會水保局青年回留創新計畫,想要打造「青農共好創意行銷棧」平台,也是希望能夠建立青農互助組織,讓彼此都能透過社群媒體、辦理活動來增進銷售與曝光。

而將購買農產結合體驗活動,也是一場意外。

起初主要種植作物主要是玉米、玉米筍,不過有一年盛產卻賣不出去,發現讓消費者自己摘取,同時認識玉米的栽培、挑選、保存與料理等知識,似乎滿有趣的,於是開始在田間簡單搭個棚子,與結識的青農好友們舉辦一場場體驗活動。

敬中的理念及解說的專長,結合彥蓉長達8年在民間團體善於和捐款者溝通的經驗,雖然兩人互補長短,但要操作台灣頗為常見的包括割稻、挖地瓜、捏湯圓等食農活動,得想出與其他農場的差異。離市區近、其他小農的作物支援,以及社區媽媽、烘焙師朋友的協助優勢下,讓食農體驗與社區、學校或店家形成廣大的網絡,而且販賣的商品從一般蔬菜到果醬、果茶等加工品種類相當豐富,逐步達成彥蓉所強調「共好」的目標。

圖說:黑寶甜糯玉米。(圖片來源:工程師的農夫夢粉專)

與時俱進的農夫夢

以過去學習與工作的背景所種下的信念、自身務農施行環境友善的種植方式,以及舉辦多場課程體驗連結其他青農外,目前已有了些許成果,不過彥蓉和敬中並沒有停下腳步,依舊在這個千變萬化的世界構築自己的農夫夢。

例如五月疫情升溫,無法進行實體活動,青農們與彥蓉紛紛獻出了直播初體驗,

彥蓉笑說:「因緣際會受到台南應用科技大學USR計畫的邀請,直播賣平台的農產品,由於不能出現太多人,前來的助理們還得在鏡頭前控管人數,其他農友們就得在鏡頭外保持距離等候著上台。」

圖說: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合作的小農市集直播。(圖片來源:工程師的農夫夢粉專)

除了特殊時刻,從務農初期,敬中有一本紀錄農事的筆記本。不同於一般農夫僅是紀錄作物生長情形,而是更仔細的在一年一年的資料中,比較同季節的天氣導致作物生長的差異,以及因應每年不同狀況使用的資材多寡與成本,顯現工程人在生產管理上因應各種時代變化的堅持。

今年,在活動策劃方面,相較於週末單次輕鬆好玩的體驗,目前彥蓉與敬中更想建立系統性的田園課程,將學校目前正在使用的108課綱納入,規劃了為期8周,12堂的「開心農場」。配合自然科學課在新學期進行,讓小朋友實際成為一名小小農夫,試著將自己學到的農事技巧應用於解決種田時遇到的問題。

在採訪的尾聲,阿中騎著機車到基地會合聊天,與彥蓉、協會夥伴芬瑜回憶起在環保團體、學校共同的朋友,爽朗的笑聲與談吐說著對於台灣農業發展的看法。這五年來他們依舊堅持著自己的信念,讓慢慢實現的農夫夢與食農基地像台南陽光燦爛,如田間玉米株翠綠。


本文章由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110農再-1.1.1-1.1-保-140計畫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