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啓傑 圖|洪啓傑、王章逸
離開豐田先生的農場後,我們來到位於淡路島南邊的「南淡路市役所」。建築以當地傳統技藝製作的「淡路瓦」裝飾,井然有序又整潔,令人難以想像它已有20年歷史。市役所的功能類似臺灣的區公所,但除了提供民生服務外,還設有推動地方發展的各種部門。
農林振興課課長濟藤貴志先生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淡路島的農業特色。
圖說:市役所一樓設有稅務課、福祉課等民生服務窗口;二樓以上則是農林振興課、水產振興課等推動地方發展的部門
南淡路市的面積不到一個臺北市,但在日本全國共約1,700個市、町、村中,其農業產出額卻位列全國第82名1,更是近畿地區第1名2。根據農林水產省的資料,2023年南淡路市的農業產出額達到212.9億日圓,即使土地面積有限,農作物產值卻相當可觀。
因為此處的氣候溫暖、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土壤條件良好,適合農業生產。夏季種植水稻,秋季至春季則栽培洋蔥、白菜等蔬菜。不同季節種植不同作物,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又因為各作物吸收的養分不同,有助於平衡土壤養分,維持健康。這種輪作方式不僅提高產量,也降低土地壓力。
此外,南淡路市農民還採用耕畜連結方式,將水田生產的稻米作為牛的飼料,再將牛糞製成堆肥回田施用。這種循環方式既提升土壤肥力、促進作物生長,同時也妥善處理牲畜排泄物。
透過輪作與耕畜連結,有限的耕地資源被充分利用,這農法在南淡路市已延續百年以上,充分展現永續精神。
圖說:南淡路市一年可實現洋蔥、稻米、白菜三作
南淡路市人口約 45,000 人,高齡化比例超過 30%,農業正面臨傳承危機。為此,南淡路市的「就農支援聯絡協議會」展開一系列支援措施,協助非農業專業者透過農業體驗與課程培養能力,並提供諮詢服務,鼓勵有志移居南淡路市從事農業的人士。
協議會每月舉辦就農諮詢會,透過面談評估參與者的合適度,並在確定加入到逐步熟悉農務的過程中,提供各種支援、面談以及補助金等協助。
同時,協議會也會尋找願意接納新進農民的農家,作為承接單位。這些農家以「家長」(親方)的身份,提供實際上的指導與支援,幫助解決新進農民常面臨的困難。
一般新進農民常見的挑戰包括資金、住所、農地、設備、知識、技術以及地方連結等。前幾項尚能透過國家或縣政府的制度支援,但知識、技術與地方連結則需要透過「家長」農家的引導才能逐步建立。尤其在「地方連結」方面,例如淡路島上有水源的優先使用順序,有些水路則需要共同維護等。若外來者不了解規範,往往容易產生爭執,進而萌生退意。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協議會根據就農者希望從事的農務類型,媒合合適的家長農家,並透過實習、研修到最終的就業,協助新進農民逐步扎根。這樣的橫向連結方式,能有效幫助新就農者融入當地農業環境。
此外,南淡路市還會製作刊物,介紹各個家長農家的日常工作流程、個性、研修方式與學員的感想。由於農業不像一般工作可以透過網路清楚比較薪資與福利,這些刊物便成為新就農者了解農家情況的重要途徑。
透過多元的支援方式,可以看出南淡路市為了鼓勵並接納新的農業夥伴,所展現出的積極用心。
南淡路市的優良環境孕育了許多高品質農產品。透過「地域團體商標登錄制度」等標章,確保了像「淡路島洋蔥」、「淡路牛」、「淡路島3年虎河豚」等產品的商標權,有效提升了產品價值,也防止仿冒品與類似名稱的產品損害商譽。
在此基礎上,「農業女子」的加入開拓了新的方向。起初由日本政府於 2013 年設立「農業女子專案」(農業女子プロジェクト)3,結合企業與教育機構的力量,運用女性農業者的智慧開發新商品、進行資訊推廣,並提升社會對女性農業者的認知與關注。
後來南淡路市也開始推動相關活動,如舉辦南淡路市農業女子獎(南あわじ市農業女子AWARD)、農業女子農業機械實演會、與德島農業女子交流會等,並組織女性農業者參與東京青山農夫市集。
在市集中,女性農業者們嘗試以不同價格策略推廣淡路島洋蔥,第一次出展以產地價格販賣,結果大受歡迎;第二次出展以1.5倍價販賣依舊搶手;第三次出展以2〜3倍價格銷售,結果就開始賣不掉。幾次參展經驗中,舉辦研討會調查都市消費者對洋蔥的需求與價格接受度,進一步掌握市場對產品的敏感度。
傳統農民多半相信「只要努力生產優質農產品就足夠」,而農業女子則從消費者端出發,透過實際接觸與市場調查來檢視當地作物是否符合外部需求,並藉此獲得新靈感。她們不僅專注於生產,更將市場需求納入農業經營思維,為淡路島的高品質農產品開拓出嶄新的經營與發展方向。
在淡路島,孩子們的學校午餐與當地農業緊密連結。像洋蔥、白菜等盛產作物,足以供應市內的學校午餐;而番茄及其他葉菜類則仍在努力提升供應量。
當地會預先規劃之後每月可供應的蔬果數量。例如在某次午餐的咖哩飯中,所有配料都由南淡路市生產,同時營養師也藉此機會向孩子們解說「地產地消」的意義,讓他們從小培養對農業與土地的認同感。
至於高價食材,像是豐田先生的番茄或當地特產鱧魚(ハモ),則由南淡路市政府補助差價,每到春、夏、秋三季,孩子們都有機會在校園裡享用這些高品質食材。
此外,兵庫縣生產的米會統一配送至給食中心,南淡路市則可提出「希望配給在地生產的米」,而由於南淡路市的產量大而人口較少,因此幾乎每餐都能享用到本地栽種的米,這也讓當地面對日本米價上漲的情況下影響相對較小。
不過,若全國推動「午餐免費化」政策,仍可能面臨產量不足的挑戰,因此持續鼓勵農業人口的加入,才是維持在地營養午餐永續的關鍵。
從南淡路市的經驗可見,妥善運用在地氣候與特色資源,並透過積極的農業推廣與支援措施鼓勵新進農民加入,是維持農業永續與高品質食材供應的重要因素。
對比臺灣,若無法吸引年輕人務農,當地農產品產量可能逐漸下降,對進口糧食的依賴也將增加,其品質與安全性難以完全掌控。因此,借鏡南淡路市的做法,鼓勵在地農業參與、培育新世代農民、推廣女子農業,可作為一個參考策略,有助於提升臺灣食品安全與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圖說:農林振興課 濟藤貴志課長
參考資料: 1農林水産省「令和五年 市町村別農業産出額(推計)」 https://www.maff.go.jp/j/tokei/kouhyou/sityoson_sansyutu/index.html 2「全国農業地域」是農林水産省依據自然、經濟及社會條件,將47個都道府縣劃分的區域統計單位。南淡路市隸屬於兵庫縣,因此歸在近畿農業地域,在該地區市町村中農業產出額排名第一。 https://www.maff.go.jp/kanto/to_jyo/attach/pdf/yougo-11.pdf 3農業女子プロジェクト https://www.maff.go.jp/j/keiei/jyosei/noujopj.html
文|洪啓傑
圖|洪啓傑、王章逸
離開豐田先生的農場後,我們來到位於淡路島南邊的「南淡路市役所」。建築以當地傳統技藝製作的「淡路瓦」裝飾,井然有序又整潔,令人難以想像它已有20年歷史。市役所的功能類似臺灣的區公所,但除了提供民生服務外,還設有推動地方發展的各種部門。
農林振興課課長濟藤貴志先生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淡路島的農業特色。

圖說:市役所一樓設有稅務課、福祉課等民生服務窗口;二樓以上則是農林振興課、水產振興課等推動地方發展的部門
土地面積雖小,產量卻很豐富──南淡路市農業特色
南淡路市的面積不到一個臺北市,但在日本全國共約1,700個市、町、村中,其農業產出額卻位列全國第82名1,更是近畿地區第1名2。根據農林水產省的資料,2023年南淡路市的農業產出額達到212.9億日圓,即使土地面積有限,農作物產值卻相當可觀。
因為此處的氣候溫暖、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土壤條件良好,適合農業生產。夏季種植水稻,秋季至春季則栽培洋蔥、白菜等蔬菜。不同季節種植不同作物,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又因為各作物吸收的養分不同,有助於平衡土壤養分,維持健康。這種輪作方式不僅提高產量,也降低土地壓力。
此外,南淡路市農民還採用耕畜連結方式,將水田生產的稻米作為牛的飼料,再將牛糞製成堆肥回田施用。這種循環方式既提升土壤肥力、促進作物生長,同時也妥善處理牲畜排泄物。
透過輪作與耕畜連結,有限的耕地資源被充分利用,這農法在南淡路市已延續百年以上,充分展現永續精神。
圖說:南淡路市一年可實現洋蔥、稻米、白菜三作
培育新進農民的支援措施
南淡路市人口約 45,000 人,高齡化比例超過 30%,農業正面臨傳承危機。為此,南淡路市的「就農支援聯絡協議會」展開一系列支援措施,協助非農業專業者透過農業體驗與課程培養能力,並提供諮詢服務,鼓勵有志移居南淡路市從事農業的人士。
協議會每月舉辦就農諮詢會,透過面談評估參與者的合適度,並在確定加入到逐步熟悉農務的過程中,提供各種支援、面談以及補助金等協助。
同時,協議會也會尋找願意接納新進農民的農家,作為承接單位。這些農家以「家長」(親方)的身份,提供實際上的指導與支援,幫助解決新進農民常面臨的困難。
一般新進農民常見的挑戰包括資金、住所、農地、設備、知識、技術以及地方連結等。前幾項尚能透過國家或縣政府的制度支援,但知識、技術與地方連結則需要透過「家長」農家的引導才能逐步建立。尤其在「地方連結」方面,例如淡路島上有水源的優先使用順序,有些水路則需要共同維護等。若外來者不了解規範,往往容易產生爭執,進而萌生退意。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協議會根據就農者希望從事的農務類型,媒合合適的家長農家,並透過實習、研修到最終的就業,協助新進農民逐步扎根。這樣的橫向連結方式,能有效幫助新就農者融入當地農業環境。
此外,南淡路市還會製作刊物,介紹各個家長農家的日常工作流程、個性、研修方式與學員的感想。由於農業不像一般工作可以透過網路清楚比較薪資與福利,這些刊物便成為新就農者了解農家情況的重要途徑。
透過多元的支援方式,可以看出南淡路市為了鼓勵並接納新的農業夥伴,所展現出的積極用心。
發揮農業女子力量,開拓高品質農產品的新方向
南淡路市的優良環境孕育了許多高品質農產品。透過「地域團體商標登錄制度」等標章,確保了像「淡路島洋蔥」、「淡路牛」、「淡路島3年虎河豚」等產品的商標權,有效提升了產品價值,也防止仿冒品與類似名稱的產品損害商譽。
在此基礎上,「農業女子」的加入開拓了新的方向。起初由日本政府於 2013 年設立「農業女子專案」(農業女子プロジェクト)3,結合企業與教育機構的力量,運用女性農業者的智慧開發新商品、進行資訊推廣,並提升社會對女性農業者的認知與關注。
後來南淡路市也開始推動相關活動,如舉辦南淡路市農業女子獎(南あわじ市農業女子AWARD)、農業女子農業機械實演會、與德島農業女子交流會等,並組織女性農業者參與東京青山農夫市集。
在市集中,女性農業者們嘗試以不同價格策略推廣淡路島洋蔥,第一次出展以產地價格販賣,結果大受歡迎;第二次出展以1.5倍價販賣依舊搶手;第三次出展以2〜3倍價格銷售,結果就開始賣不掉。幾次參展經驗中,舉辦研討會調查都市消費者對洋蔥的需求與價格接受度,進一步掌握市場對產品的敏感度。
傳統農民多半相信「只要努力生產優質農產品就足夠」,而農業女子則從消費者端出發,透過實際接觸與市場調查來檢視當地作物是否符合外部需求,並藉此獲得新靈感。她們不僅專注於生產,更將市場需求納入農業經營思維,為淡路島的高品質農產品開拓出嶄新的經營與發展方向。
在地食材走進校園──南淡路市的營養午餐
在淡路島,孩子們的學校午餐與當地農業緊密連結。像洋蔥、白菜等盛產作物,足以供應市內的學校午餐;而番茄及其他葉菜類則仍在努力提升供應量。
當地會預先規劃之後每月可供應的蔬果數量。例如在某次午餐的咖哩飯中,所有配料都由南淡路市生產,同時營養師也藉此機會向孩子們解說「地產地消」的意義,讓他們從小培養對農業與土地的認同感。
至於高價食材,像是豐田先生的番茄或當地特產鱧魚(ハモ),則由南淡路市政府補助差價,每到春、夏、秋三季,孩子們都有機會在校園裡享用這些高品質食材。
此外,兵庫縣生產的米會統一配送至給食中心,南淡路市則可提出「希望配給在地生產的米」,而由於南淡路市的產量大而人口較少,因此幾乎每餐都能享用到本地栽種的米,這也讓當地面對日本米價上漲的情況下影響相對較小。
不過,若全國推動「午餐免費化」政策,仍可能面臨產量不足的挑戰,因此持續鼓勵農業人口的加入,才是維持在地營養午餐永續的關鍵。
從南淡路市的經驗可見,妥善運用在地氣候與特色資源,並透過積極的農業推廣與支援措施鼓勵新進農民加入,是維持農業永續與高品質食材供應的重要因素。
對比臺灣,若無法吸引年輕人務農,當地農產品產量可能逐漸下降,對進口糧食的依賴也將增加,其品質與安全性難以完全掌控。因此,借鏡南淡路市的做法,鼓勵在地農業參與、培育新世代農民、推廣女子農業,可作為一個參考策略,有助於提升臺灣食品安全與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圖說:農林振興課 濟藤貴志課長
參考資料:
1農林水産省「令和五年 市町村別農業産出額(推計)」
https://www.maff.go.jp/j/tokei/kouhyou/sityoson_sansyutu/index.html
2「全国農業地域」是農林水産省依據自然、經濟及社會條件,將47個都道府縣劃分的區域統計單位。南淡路市隸屬於兵庫縣,因此歸在近畿農業地域,在該地區市町村中農業產出額排名第一。
https://www.maff.go.jp/kanto/to_jyo/attach/pdf/yougo-11.pdf
3農業女子プロジェクト
https://www.maff.go.jp/j/keiei/jyosei/noujop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