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和空間有限的狀況下的健康關鍵–災害營養研究室

文、圖|朱曉萱


第十九回日本食育推進全國大會,在會場上最想聽的講座之一,是由國立研究開發法人 醫藥基盤・健康・營養研究所的災害營養研究室,題目是「災害食 × 太空食 的營養的重要性」,災害食和太空食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能連結在一起呢?引起了我的好奇。再者,災害時的營養攝取相對於一般營養健康的研究較少見,更是想一探究竟;可惜因故無法參與講座。

當時的講者就是我們這次訪談的對象「坪山(笠岡) 宜代」管理營養師,也是研究室的室長。

圖片來源:第十九回食育推進全國大會官網


來到位於大阪東北邊的國立研究開發法人 醫藥基盤・健康・營養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Biomedical Innovation, Health and Nutrition。縮寫為NIBN),人行道旁種植綠籬,有著許多熟面孔的香草植物,周遭充滿醫療研究的大樓,儼然是政府規劃下的「健康研究園區」。

NIBN成立於2015年,由兩個研究機構組成,其一是主力為研究藥品開發的醫藥基盤研究所,另一個則是已經104歲的關注營養及健康的健康・營養研究所,也是這次參訪的坪山營養師的所屬機構。

圖說:NIBN2025年機關報封面封底圖片


坪山營養師於2018年成立了災害營養研究室,是日本的第一個專門研究災害營養的研究室,成立研究室的起源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大地震,當時來到災區的坪山室長,看到災難發生後的人們營養狀況感到憂心,因而決定從研究遺傳因子對營養及健康的影響,轉向研究人們在真實狀況下的飲食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進而成立了研究室。

圖說:坪山(笠岡) 宜代管理營養師,也是研究室的室長

研究室的slogan是「從證據到行動(Evidence to Action)」,取得的數據和資料分析之後,提出災害期間營養建議標準,讓人們在災害之中免於受到營養狀態影響健康的行動,因此提出食譜、手冊等實際派上用場的工具。研究室的任務是降低災害期間營養和健康的問題,由主要三個工作來達到

  1. 研究
  2. 現場或遠端的營養協助
  3. 提供工具讓現場工作者使用

研究室也會依照災區回傳的數據來規劃營養分配,曾經在災區得到的資訊,成為未來災害期間應變措施的最佳基石。


圖說:研究室出版因應災害發生時可參考的營養及衛生的單張,包含日文在內七個語言的版本。來源:災害營養研究室網頁


天然災害頻繁發生地的日本,防災的議題雖然必須,但是沒有發生過災害的地區,對於防災的準備,相對是比較不積極的。根據坪山營養師的經驗,曾經有受災經驗的地區,在防災物資的準備中,會多一項「桶裝瓦斯」,因為災害發生之後,天然氣的運輸很有可能發生中斷,日常生活少了燃料的來源。

日本的學校通常是避難場所,雖然會儲存災害食和飲用水,災害發生之後也很難立即供餐,學校的廚房如果位於重災區,嚴重的時候整年都沒有辦法供餐,但一般時候會盡快恢復廚房的功能。

經過調查,在災害發生時通常最先出現的食物會是握飯糰、牛奶、麵包,待災情穩定之後才會有如便當等比較均衡的食物,不過冷食為多。

因此坪山室長表示看到台灣能夠在災害發生時很快就能供應熱食,感到非常羨慕。

坪山營養師的研究也發現,由於災害期間人們因為壓力大、容易食慾不振,或是災區沒有足夠的營養來源,且長時間攝取高鈉含量的食物,例如罐頭、麵包等,導致高血壓的問題;雖然災害發生數日後,來到災區的物資總量變多,但大部分的食物仍是碳水化合物或是高糖分的點心,使得好不容易能進食,卻因為生活空間狹小,時常發生經濟艙症候群,心理狀態壓抑,再加上缺乏運動的狀況下,而導致肥胖的問題。

圖說:2015年日本發生強降雨的災區,坪山營養師蒐集到較多的物資為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糖份的食物。來源:坪山營養師說明簡報

針對肥胖和高血壓,坪山營養師的研究也發現,災害期間的食物攝取,會影響災後的健康狀態,分別提出研究結果:

  1. 在受災期間攝取魚的次數越高,災後發生肥胖的機率越低,在男性身上尤其顯著。
  2. 在受災期間攝取牛奶,有助於降低災後高血壓的發生率。

其結果顯示出未來災害發生時,提供的食物種類,確實能夠減少災後受災戶健康受到的影響。


然而災害期間的營養營養攝取,由於資源有限,攝取基準和平常無法比較。環球計畫(The Sphere Handbook,主張受災害或衝突影響的人們,有權過著有尊嚴的生活,此計畫為維護人們獲得援助的權利,以及減輕因災害或衝突所招致的痛苦)計畫中提到的營養基準,除了熱量及三大營養素之外還包含21種維生素及礦物質。


圖說:中文版環球計畫提供災難期間人們的營養需求。來源:中文版環球計畫

即使環球計畫中提供的營養需求,已經相較於一般生活減少到攝取熱量和21種營養素,在災難發生時仍然難以達成;因此坪山營養師提出,在災難發生初期,先攝取足夠的水分和熱量,接著是維持基礎生理運作的營養素蛋白質、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

然而即使已經把標準再次降低,災區民眾的營養攝取,在災難發生後一個月,仍然是缺乏的。

圖說:坪山營養師於2017年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災後人們的營養攝取仍不足。來源:坪山營養師說明簡報

其結果和進到災區的食物有關,通常最缺乏的食物種類也為保存期限較短的乳製品及生鮮蔬果。


提到災害食品和宇宙食品兩者間的關係,身為日本災害食學會副會長的坪山營養師,也是建立日本災害食制度的成員,曾經發表一篇災害食和宇宙食相似的論文,由於災害發生時和在宇宙生活都是資源有限且密閉的空間,因此在食物的準備上有相似的條件。


圖說:左為宇宙食品認證的logo、右為災害食品認證的logo。來源:JAXA網站

研究比較了日本災害食學會和日本宇宙食認證網站上截至2021年6月16日的認證標準,根據以下三個類別來分類標準:

  • 食品範圍 (Range of foods)
  • 設施/系統 (Facilities/systems)
  • 食品要求 (Food requirements)

發現兩者共同的標準:

  • 常溫保存
  • 堅固包裝
  • 設施內衛生管理
  • 日常食品
  • 易於食用
  • 能持續供應

因而串起防災和宇宙食品的通用的可能性,讓災害食品的可應用範圍從原本因特性而適用於登山、露營使用外,再延伸至宇宙生活時的可能食物。兩者之間各自獨有的標準最大的差異是在保存期限,宇宙食品的保存期限較災害食品多一年,其餘獨有標準如下,

災害食品獨有標準

  • 保存期限大於等於 6個月
  • 銷售記錄大於等於 1年
  • 包含:營養補充品、發熱劑、海外產品

宇宙食品獨有標準

  • 保存期限大於等於1.5年
  • 營養標示
  • 食品衛生要求
  • 太空中可食用
  • 可用特定設備烹調
  • 可承受發射時的壓力
  • 國內生產
  • 檢疫系統
  • 減少食品體積
  • 指定包裝與標示

圖說:圖中兩包食品分別為有宇宙食品和災害食品的認證,紅框為認證標章。

搬到宇宙中其他星球生活的目標,是現今人口對地球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所預備,宇宙食品則是在這樣的規劃下,成為科學家們研究的方向。在災害及宇宙中生活的共同限制下,找到了「食物」在兩者間共同的條件。


採訪後記:

採訪時坪山營養師談起自己研究的主題雙眼炯炯有神,隨著營養師說著自己的故事,發現原本坪山營養師研究的領域是老鼠的生理反應,卻毅然決然轉向災害營養,研究的視野擴展到社會尺度,引起了我更多的好奇;原因就是311地震的時候坪山營養師來到災區,讓她想更直接的面對「人」在飲食層面更加健康。坪山不只是科學家,而是以管理營養師的角度再看待自己專業的社會使命,令人敬佩。


參考資料:

  1. 災害栄養情報研究室
  2. 一般社団法人 日本災害食学会
  3. JAXA|宇宙航空研究開発機構
  4. 環球手冊中文版
  5. Tsuboyama-Kasaoka, N., Hamanaka, K., Kikuchi, Y., & Nakazawa, T. (2022). Similarities between Disaster Food and Space Food.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68(5), 46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