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口國產食材】蕎麥入菜與食育教學的第一手觀察

文、圖|王章逸

國產食材的學校午餐之旅來到了彰化鹿東國小,在鹿東國小服務的施沛君營養師選用的國產雜糧,正巧是主要產地之一為彰化的「蕎麥」。據二林農會的工作人員描述,民國七十幾年農政單位要在台灣找尋適合種植蕎麥的地區,當時二林雀屏中選,自此開啟二林四十幾年冬日的蕎麥白色花海。彰化的學校午餐正巧遇到彰化生產的雜糧,沛君營養師會如何讓他出現在學校午餐裡呢?我帶著滿滿的期待抵達位在彰化的鹿東國小。

不只能做蕎麥麵,蕎麥還能做沙拉


色彩繽紛的蕎麥沙拉。

說到蕎麥,一般人直覺的想法便是「蕎麥麵」,然而沒什麼筋性的蕎麥麵要在午餐供應著實有點困難,「如果供應蕎麥麵,可能在餐桶裡頭蕎麥麵就已經失去彈性糊再一起了」沛君說明。幾經苦思後,沛君決定將蕎麥做成沙拉,讓孩子們能夠品嚐蕎麥原粒的風味。

全穀雜糧做成沙拉並不新穎,然而每種食材都有其特性,若不熟悉或者掌握不好就難以成事。供餐前的試做時,沛君便發現蕎麥經過烹煮後會產生黏液,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怕會影響適口性,造成學生不喜歡這道食物。為了解決蕎麥黏液的問題,烹煮過後還需要經過一道「清洗的工序」,才能確保沙拉的爽口。

除了食材特性的挑戰,另一個困難則是龐大的前處理工序。一大早,鹿東國小的廚房便傳出陣陣咚咚切菜聲,一陣努力後沙拉材料裡頭的櫛瓜、紅黃甜椒、洋蔥、雞肉絲變成差不多的大小沛君說:「因為是沙拉,所以每一樣食材都要切成差不多大小,這就真的需要廚工們的幫忙了」。


廚房即戰場,沛君也跟著廚工們一起在廚房穿梭忙碌。

將所有的材料備妥加熱,並且加入檸檬汁、柚子醬、白胡椒粉、芥末子醬等醬汁攪勻,蕎麥沙拉便大功告成了!但事情還沒結束,為了讓學生了解蕎麥為何物,沛君營養師在每班的餐桶上貼上蕎麥的宣傳單張,每一張傳單上甚至附上實體的蕎麥sample,真正達成「邊吃午餐邊學習」的目標。


隨餐桶附上的蕎麥知識傳單。

五年級學生的廚藝教室:蕎麥薄餅

這次入班教學的課程由於需要開火製作「蕎麥薄餅」,因此以五年級的學生為目標,「我也是第一次帶這班的學生」進到教室前沛君跟我說。

課程一開始的暖身,沛君讓大家動手分類盤中的各種雜糧,包含:紅豆、玉米、蕎麥、小麥與糙米。這個活動看似簡單,但暖身的功能十足,為了獲得隱藏食材,每組學生無不手眼並用努力挑出不同的雜糧。除了增加學生的參與,透過觀察與分類的過程,真正的用意是讓學生能夠對於雜糧的樣貌更加熟悉。


看似簡單的暖身活動實則有其含義,藉由觀察與挑選認識雜糧的樣貌。

蕎麥並非大家生活中常見的全穀雜糧作物,在開始動手做之前當然要先讓學生們了解蕎麥。第一張簡報便是一大片白色的蕎麥花海,沛君問「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植物嗎?」,本以為沒人答得出來,馬上有學生舉手回答蕎麥。午餐時間的宣傳單果真效果十足呀!接著沛君從蕎麥的產地、甜蕎與苦蕎的分類、蕎麥的營養以及種植蕎麥的環境價值細緻的說明。透過課程的簡報,學生們不僅可以知道午餐吃的蕎麥其實就是來自於彰化,也可以知道蕎麥在省水與擔任蜜源作物的角色。


二林一整片的蕎麥花海。

進到製作蕎麥薄餅的環節,班上同學無不興奮的躍躍欲試。蕎麥薄餅既然以薄為名,自然得以又薄又不破為目標去製作。大家輪流製作,每個人盯著那片屬於自己的薄餅,看他從粉漿慢慢烘乾水份變成薄餅,再小心翼翼從鍋中拿起放涼。


不僅蕎麥粉是國產,連麵粉也是國產小麥製作。


沛君示範蕎麥薄餅的餅皮製作。

餅皮講究,材料自然也不能馬乎。沛君幫大家試先醃製好味噌肉片,鍋內加入洋蔥與櫛瓜炒熟,大火一起頓時滿室肉香。蕎麥餅皮加上味噌肉片、生菜與起司片,用料超豐富的蕎麥薄餅就完成啦!


餅皮又薄又脆落,每個人都聚精會神的關注。


蕎麥薄餅製作的成果,賣相十足!

仍待持續開發的蕎麥學校午餐運用

入班教學結束後與沛君討論,他說:「第一次帶這個班級,加入廚藝的部分導致行程有點delay,但也可以知道現在的小孩真的不太熟悉廚房」。的確,在課堂觀察時不難看出學生對於廚具使用的陌生,小學高年級的年齡或許對廚房能夠更加熟悉。


蕎麥沙拉供餐日當天的午餐菜色。

關於餐點,沛君事後也檢討:「這道菜的廚餘量有多有少,但廚工們看著切那麼辛苦的成果成為廚餘,也會有點難過吧!」蕎麥仁本就較少煮成菜餚,這次沛君可以說是帶有創新與常識的精神讓蕎麥出現在學校午餐之中。蕎麥口感QQ,又帶有特殊的香味,並不算是難吃的全穀雜糧。但要如何擺脫根深蒂固的蕎麥麵印象是一難題,蕎麥料理持續等待開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