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口國產食材】臺灣藜入菜與食育教學的第一手觀察

文、圖|王章逸

十一月拜訪任職於台中市南屯區鎮平國小的何亞倫營養師。拜訪學校時,鎮平國小正緊鑼密鼓地籌備60週年的校慶。拜訪當天,學校供應使用台灣藜製作的起司蛋,也會進到班級帶小朋友認識台灣藜。


即將迎來六十大壽的鎮平國小

用學生喜歡的菜色進行創新,台灣藜起司蛋誕生!

台灣藜的主要產區位於屏東、台東等地區,台中並不常見。詢問亞倫營養師為什麼會選擇台灣藜這項作物進行食譜創作,亞倫回覆:「去年學校的小農場剛好有種一棵紅藜,他紅色的穗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紅藜被稱之為「穀物界的紅寶石」近年十分火紅,亞倫對這項食材也有過幾次烹飪的經驗,但大多是煮在飯裡頭。要能使用在菜餚之中,對他而言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由於學生普遍不太認識這項食材,甚至自己也不太熟悉,連超市也買不到紅藜。幾經思考後,亞倫決定將台灣藜融合平時接受度較高的菜色進行烹飪。一開始亞倫決定製作「台灣藜玉米濃湯」,藉由玉米濃湯的超高人氣,也借助台灣藜豐富的營養,讓兩者相輔相成。然而當顆粒細小的台灣藜煮進湯後旋即消失於乳白色的湯中,其香氣與顏色也被玉米奶味覆蓋,台灣藜的特色並無法顯見在玉米濃湯中。


起司紅藜蛋供餐當天的餐點。

我們與亞倫討論後,決定再嘗試另一道食譜。這次亞倫讓台灣藜學校午餐料理中的明星食材「雞蛋」合作,結合起蔬菜、菇類與乳酪絲,製作出營養滿點的「紅藜鮮蔬起司蛋」。台灣藜蒸熟後顏色雖然不再鮮豔,但灑在炒蛋中仍清楚可見微小顆粒,若細細品嚐,還可以在奶蛋香中咀嚼到台灣藜獨特的香味,是一個用心品味才能發現的小彩蛋。

入班教學:小手捏捏紅藜飯糰

亞倫入班教學的課程,將會在鎮平國小二年級每一個班級實施。到校觀課當天,午餐結束後亞倫便開始忙著準備下午第一節的課程材料:洗紅藜、蒸紅藜、鋪平白飯讓飯冷卻等,上課鐘聲一響推車旋即進到二年四班,準備開始上課。


亞倫有一群六年級的志工小幫手,一起幫忙準備課程需要的材料。

課程的安排以簡報教學開始。亞倫首先分享之前校園中的紅藜照片,試著拉近學生對這個原住民傳統作物的距離,隨後則針對台灣藜的各項知識包含營養成分、使用方法、農事介紹等。除了這些簡報的介紹之外,亞倫也拿出「脫殼與未脫殼的台灣藜」以及來自南美洲的「藜麥」給學生觀察認識。藜麥跟台灣藜常讓人搞混,他們是同屬不同種的植物,分別是南美洲與台灣的原生植物。


過去鎮平國小曾經種植過紅藜。


實體食材的觀察,讓學生能夠直接了解紅藜與藜麥的差別。

結束簡報教學後就進到了最讓人期待的捏飯糰活動。二年級的小孩仍顯稚氣,並不常接觸食物製作的過程,因此對於可以自己捏飯糰格外期待。除了白飯與紅藜之外,亞倫特別準備了一系列的配料,例如:鮪魚罐頭、味島香鬆、小黃瓜及胡蘿蔔等材料,讓飯糰既繽紛又好吃。依序將白飯與其他材料混勻後塞到模具裡頭,推出來後就完成了形狀各異的可愛飯糰。


捏飯糰之前,先透過嗅覺與視覺觀察紅藜煮熟後的狀態。


大家一起齊心協力拌勻白飯及其他材料

由於捏飯糰簡單又能獲得滿滿成就感,因此每個孩子都格外投入。有些學生完成後就迫不及待地品嚐,也有人想要帶回家跟家人分享:「這個要給媽媽、這個給爸爸」,童言童語讓人療癒滿分,也見識到了食育教學及手作的威力。


每個小孩做的飯糰形狀各異,但一樣的是都加了滿滿的心意。

亞倫:「參與這次的專案,讓我更加了解紅藜」

台灣藜的入班教學課程逐漸在鎮平國小發酵,除了二年級之外,有越來越多班級也紛紛指名亞倫到班級介紹紅藜。大多生長在南部與東部原住民族部落的台灣藜在台中學校教育中豐沛的生長,鎮平國小儼然吹起一股紅藜旋風。


亞倫的紅藜飯糰食育課,讓鎮平刮起了一股紅藜旋風

原本不甚熟悉這項作物的亞倫,除了要供餐以及準備飯糰材料而烹飪過多次台灣藜,也因為需要準備課程的簡報看了許多相關資料。「之前種在校園的紅藜只覺得很漂亮,在參與這次的計畫後,讓我更加了解紅藜了」亞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