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食農教育共學工作坊第一階段線上共學課程,已於111年7月26日線上舉辦,近百名來自教育現場的老師、營養師,以及食農教育工作者與農漁會食農教育推廣人員積極參與共學。在3小時的共學過程中,參加者透過課前提問及線上留言與對話互動,對講者們所分享的永續食農趨勢及校園食農教育推廣經驗,進行熱烈回應與提問,展現各界對於食農教育的重視,以及對於食農議題趨勢的求知若渴。
當天精彩的課程錄影及簡報,提供給關心食農教育的夥伴們補課共學。更多食農教育資源,歡迎持續關注:高雄市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培養永續食農素養
主題一:【食農最前線:國際食農議題趨勢】
講題:從永續發展與淨零排放目標探討永續食農教育:概念整合與議題推動
分享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教授
簡介: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是全球共同的語言,透過永續發展教育的推動促進及支持人類社會邁向永續發展,達到不遺漏任何一個人,以及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發展。淨零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因應策略中的減緩策略的目標設定」,用以引導所有可以達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碳)的行動,並且以系統化、效率化的角度進行嚴格的目標管理,達成減緩暖化的目標。食農教育是以食物與農業系統為核心,引領大眾理解食物與農業的日常與系統運作,達到認知、態度與行為的改變。葉欣誠教授引導學員釐清三者的層級與關係,從永續發展的思維開展對食農教育的範疇與面向的認識,並從永續發展與淨零排放目標探討永續食農教育的推動與落實。
主題二:【食農教育紮根校園:教案設計與推動經驗分享】 講題:愛在一畝田:在每日晨光開啟幼童的五感體驗與食農素養
分享人:高雄市仁武國小附設幼兒園 梁蒨老師
簡介:「愛在一畝田」的課程設計,由教師帶領幼兒們利用每日的晨光時間觀察紅藜、白玉蘿蔔的成長,並透過共讀繪本,以及孩子們的提問來延伸教學。當孩子們好奇植物如何喝水,便帶領他們透過觀察植物葉脈的毛細現象來認識植物的水份輸送;觀察到蘿蔔及紅藜葉背的蟲痕,一起利用低倍鏡觀察,以圖畫呈現問題,再邀請農夫老師到校為孩子們解惑;疏苗的紅藜及種植失敗的白玉蘿蔔葉,則帶領孩子動手料理,包入水餃、做成雪裡紅,不僅增加幼兒的飲食經驗,更融入全食物利用,營養不浪費的飲食教育。設計及帶領大班幼童進行此一系列方案課程的梁蒨老師娓娓道來,如何引導幼童進行深刻、兼具知識、情意與科學探索能力的食農學習。
講題:思慕彌陀虱目你:虱目魚故鄉的永續食魚課
分享人:高雄市彌陀區南安國小 葉嘉珍教學組長
簡介:南安國小學區所在地「彌陀」,是臺灣虱目魚的故鄉。學校發展結合漁民老師,發展特色食農(魚)教育,帶領學童認識家鄉的農漁產業特色,培養永續海鮮的知識與意識。葉嘉珍老師分享結合kahoot!(遊戲式線上問答),以及搭配自製的「永續海鮮指南」教具卡片,從遊戲中引導六年級學童認識國產水產品,以及永續海鮮的水產品選取原則的課程設計。
講題:從學科探究到產地踏查:龍華國中跨領域推動食農教育
分享人:高雄市左營區龍華國中 呂淑媛校長
簡介:龍華國中所在地左營蓮池潭曾是重要的菱角產區,為喚起學生對所在社區的環境及產業變遷的認識,教師群進行跨學科合作,發展校本食農課程。藉由結合歷史科的調查研究、自然科的「食物中澱粉與糖的測定」實驗,及音樂課的賞析,並實際前往國內菱角產業重鎮的台南官田區體驗採菱角及認識菱角殼炭化的發展與應用。促成此一主題課程研發的靈魂人物-呂淑媛校長分享如何帶動教師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藉由融入學科教學,在升學壓力中落實食農教育的推動。
高雄市食農教育共學工作坊第一階段線上共學課程,已於111年7月26日線上舉辦,近百名來自教育現場的老師、營養師,以及食農教育工作者與農漁會食農教育推廣人員積極參與共學。在3小時的共學過程中,參加者透過課前提問及線上留言與對話互動,對講者們所分享的永續食農趨勢及校園食農教育推廣經驗,進行熱烈回應與提問,展現各界對於食農教育的重視,以及對於食農議題趨勢的求知若渴。
當天精彩的課程錄影及簡報,提供給關心食農教育的夥伴們補課共學。更多食農教育資源,歡迎持續關注:高雄市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培養永續食農素養
主題一:【食農最前線:國際食農議題趨勢】
講題:從永續發展與淨零排放目標探討永續食農教育:概念整合與議題推動
分享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教授
簡介: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是全球共同的語言,透過永續發展教育的推動促進及支持人類社會邁向永續發展,達到不遺漏任何一個人,以及兼顧環境、社會與經濟發展。淨零排放是「氣候變遷的因應策略中的減緩策略的目標設定」,用以引導所有可以達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碳)的行動,並且以系統化、效率化的角度進行嚴格的目標管理,達成減緩暖化的目標。食農教育是以食物與農業系統為核心,引領大眾理解食物與農業的日常與系統運作,達到認知、態度與行為的改變。葉欣誠教授引導學員釐清三者的層級與關係,從永續發展的思維開展對食農教育的範疇與面向的認識,並從永續發展與淨零排放目標探討永續食農教育的推動與落實。
主題二:【食農教育紮根校園:教案設計與推動經驗分享】
講題:愛在一畝田:在每日晨光開啟幼童的五感體驗與食農素養
分享人:高雄市仁武國小附設幼兒園 梁蒨老師
簡介:「愛在一畝田」的課程設計,由教師帶領幼兒們利用每日的晨光時間觀察紅藜、白玉蘿蔔的成長,並透過共讀繪本,以及孩子們的提問來延伸教學。當孩子們好奇植物如何喝水,便帶領他們透過觀察植物葉脈的毛細現象來認識植物的水份輸送;觀察到蘿蔔及紅藜葉背的蟲痕,一起利用低倍鏡觀察,以圖畫呈現問題,再邀請農夫老師到校為孩子們解惑;疏苗的紅藜及種植失敗的白玉蘿蔔葉,則帶領孩子動手料理,包入水餃、做成雪裡紅,不僅增加幼兒的飲食經驗,更融入全食物利用,營養不浪費的飲食教育。設計及帶領大班幼童進行此一系列方案課程的梁蒨老師娓娓道來,如何引導幼童進行深刻、兼具知識、情意與科學探索能力的食農學習。
講題:思慕彌陀虱目你:虱目魚故鄉的永續食魚課
分享人:高雄市彌陀區南安國小 葉嘉珍教學組長
簡介:南安國小學區所在地「彌陀」,是臺灣虱目魚的故鄉。學校發展結合漁民老師,發展特色食農(魚)教育,帶領學童認識家鄉的農漁產業特色,培養永續海鮮的知識與意識。葉嘉珍老師分享結合kahoot!(遊戲式線上問答),以及搭配自製的「永續海鮮指南」教具卡片,從遊戲中引導六年級學童認識國產水產品,以及永續海鮮的水產品選取原則的課程設計。
講題:從學科探究到產地踏查:龍華國中跨領域推動食農教育
分享人:高雄市左營區龍華國中 呂淑媛校長
簡介:龍華國中所在地左營蓮池潭曾是重要的菱角產區,為喚起學生對所在社區的環境及產業變遷的認識,教師群進行跨學科合作,發展校本食農課程。藉由結合歷史科的調查研究、自然科的「食物中澱粉與糖的測定」實驗,及音樂課的賞析,並實際前往國內菱角產業重鎮的台南官田區體驗採菱角及認識菱角殼炭化的發展與應用。促成此一主題課程研發的靈魂人物-呂淑媛校長分享如何帶動教師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藉由融入學科教學,在升學壓力中落實食農教育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