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提升食材多樣性 彰顯在地風土: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追溯食材研討會後記(上)

文|陳儒瑋

2月1日,由財團法人豐年社主辦的「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可追溯食材」研討會,邀集教育部國教署、行政院農糧署、富邦文教基金會、桃園市政府教育局、新竹市立香山高中、台南市農業合作社聯合社與台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分別從國家政策、國際經驗與地方執行等面向,探討目前台灣學校午餐採用國產食材的施行現況、面臨挑戰與未來展望。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於開場致詞時表示,目前已有包括澎湖等台灣二十個縣市的國中小學校午餐採用四章一Q可追溯國產食材,下學期更會納入金門與馬祖,目標設定為國產食材覆蓋率突破五成。未來則希望校園食材供應業者能與農民契作,讓小朋友都能吃到既安全又有高品質的食材,進而推動學校食農教育課程,這一切都需要教育部、農委會、衛福部、行政院食安辦公室與公民團體共同合作努力促成。

學校午餐兼顧社會福利與文化教育

「而在日本學校給食甲子園的比賽,除了兼顧衛生、營養、美味與食育之外,更重要的必須使用在地食材。像第12屆的優勝琦玉縣學校,主食就是具有當地特色的山吹花飯。」高嘉鴻表示,這樣的比賽既能培養營養師與廚師間的默契,更能彰顯他們的重要。

「學校午餐不只是午餐,同時包括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的福利照顧。」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協同主持人高嘉鴻談到他到韓國首爾的參訪經驗,發現學校不僅聘用唐氏症的高中學生協助廚房業務,同時也讓社區高齡長者來幫忙打飯,工作結束後能一同共食,充分體現學校午餐的多元價值。

成立專區  加強跨部會合作

教育部國教署的邱秋蟬科長表示,學校午餐使用在地食材的依據,當然早在《學校衛生法》第23條中就規定學校食材應優先採用中央農業主管機關認證之在地優良農業產品,另外這也是行政院食安五環政策中的規劃。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藉由透過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提供採購契約範本、建置學校午餐四章一Q專區和提供問答集等措施,才讓政策順利上路。

邱科長表示,在接下來的106學年度第二學期及107年學年度第一學期,目標要讓全國二十二縣市全數加入,補助金額將達到12億新台幣,預計會有3,400所學校共171萬學生受惠。不過當然也面臨著貨源供應、標章認證、偏遠學校及業者意願等困境,尤其偏鄉學校食材供應困難是長久以來的問題,目前正嘗試朝著規畫建立新的供應鏈來解決。

穩定供應  確保品質

「根據統計,使用國產在地食材的學校及食材供應相關業者總計超過6,000所,可見學校午餐牽連的層面非常廣,參與其中的人數也非常多。」農糧署行銷輔導科劉祥霖技正說明學校午餐採用在地食材說來簡單,但實際執行則相當複雜。

為了能使前端產地穩定提供食材貨源,農委會採取「溯源取得」、「建置供應平台」與「成立蔬果溯源專區」等三大措施,輔導學校既有食材供應業者取得QR Code認證、協助農民團體組成52處供應平台及利用原有批發市場設立12處蔬果溯源專區。今年度目標則是希望各縣市學校午餐的可追溯生鮮食材登錄比率要突破五成,末端抽驗合格率要達到 95.5%的水準。

農民契作提升食材多樣性  回歸法源讓學校午餐制度化

針對現場台北市營養師提出冬季蔬菜品項較為單調的困境,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表示未來要鼓勵校園食材供應商直接與產地契作,這樣可以因應菜單菜色來調配栽種的作物,同時增加食材多樣性。

另外,也有營養師提議台灣應比照日韓設立學校午餐專法,讓不同地區的學童受到同樣的照顧。對此,邱科長表示國教署去年底成立「推動學校午餐專案辦公室」,今年主要的工作項目之一就是仿照日本訂定專法,目前正積極彙整現行學校午餐業務相關法條,提出規劃試行的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