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邁子 圖|大享食育協會
豬牛羊如何被切割?每部位肉質如何被運用?秧苗遭受蟲害,農夫會遇到哪些問題?24節氣如何隨太陽升起落下的時間點產出哪些食材?當食農的材料或場域,因空間、季節、保存及種類多元等因素而無法搬進教室時,教具教材設計的需求便因應而生,如何把各式各樣的食材搬進教室內,而且要有足夠吸引的趣味性。
大享食育協會在農業部的支持下,精選出台灣與日本已上市或具商品化潛力的食農教育與教材,於今天26日(週六)至27日(週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舊空總)多功能廳舉辦為期兩天的「遊農食-食農校育教具教材國際交流展覽會」,現場有台日兩國食農教材教具靜態展覽,也有動態的體驗活動及教材設計工作坊。
生活常見的食農材料要製作成教材教具,難在如何兼顧知識性,又要「很好玩」!現代小朋友只知道環切的鮪魚片,幾乎沒看過完整的一尾鮪魚,也不知魚菲力位在鮪魚哪一端。日本Megahouse株式會社將日本民眾最愛的鮪魚秀等比例迷你化,製作成立體解剖拼圖,讓小朋友動手做,有如廚師般,重新拼裝或分割一整尾鮪魚,結合玩具、遊戲、知識與教育,達到食農教育的學習目的。
而代表台灣魚產文化的虱目魚,虱目魚粥吃的是哪一部位?虱目魚柳多被如何料理?虱目魚皮又如何被再利用?多刺的虱目魚要如何挑刺?大享食育協會製作的虱目魚分解仔,以布偶拆解方式,模擬實際分切的方式與順序,讓民眾寓教於樂,無痛分解虱目魚,了解到這尾多刺的古老魚種為何會變成象徵台灣文化的國民魚種。
台灣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跟著節氣看耕地》與日本三信化工的《節氣雙陸棋》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設計概念均源自大富翁遊戲。
《跟著節氣看耕地》將農田生態與節氣融合在桌遊地圖上,跟著節氣走完農田的一年四季,認識田間食物在哪一個節氣期間生產,說出創意料理,搭配24節氣古詩詞,看見人與環境長期互動所累積出的生命智慧。《節氣雙陸棋》以日本花牌為基礎,以紙牌遊戲認識到太陽如何對四季食物產生影響,促進學童們對於日漸式微的和食文化產生興趣。
大享食育協會研究日韓兩國食農教育的發展及未來,發現日韓兩國均關注傳統飲食文化傳遞新世代的使命,不禁思索台灣的飲食文化是什麼?如何透過學校午餐介紹學童理解台灣多元文化料理的特色,如何展現移民飲食文化的精髓?
今天在現場展示的Foodeast赴憶文化《心早越南》遊戲盒,是一款結合飲食與語言文化的科技化設計,參加者在玩遊戲之前可掃描QRcode學習「心早 (早安)、河粉 」的發音,以擲骰子來比賽誰最快拼出一碗道地的越南河粉,每一片拼圖是一種配料。現場一位國小三年級的小朋友回想媽媽帶他吃過的越南河粉,裡面有檸檬、豆芽菜、香菜等配料,主食有牛肉、雞肉或豬肉,數度來回成功拼出一碗碗好吃的越南河粉,記憶住越南河粉甜酸滋味是運用了哪些食材,最後媽媽開心說「今晚就去吃越南河粉吧!」
教具設計的主題要清晰,操作要簡單又易懂,因應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導入AI、VR技術必然是未來趨勢。日本三信化工《找找校廚小精靈》讓學生認識學校團膳工具與家裡的廚具有何不同,先由老師以環景攝影拍攝廚房影片,讓學生搭配手機、平版或電腦,找出午餐食材(小精靈)躲在哪些團膳器具裡,透過尋寶遊戲的概念來認識食材與廚房工具。
教案教具要如何好玩,一定要對應到有目的性的設計,產生主動性的互動討論來充實自主性的知識學習過程。
現場亦展示結合科技的《懂吃懂吃-餐點分析互動裝置》,這是台灣首套學校午餐餐點分析的互動裝置,先根據性別、年齡及活動量來計算出一天應攝取之熱量,再選擇出某餐的料理食材,由電腦計算出該餐的熱量及六大營養成分,讓現場民眾理解到每餐的熱量有多少,營養是否均衡或不足,就可以知道如何幫助自己做到三餐熱量及營養的均衡分配,成為懂吃達人。
除靜態展覽外,現場同步規劃有體驗活動,今天(26日)上午由雲林縣斗南鎮農會帶領的《米食心臟病》遊戲,介紹米的種類,不同米種如何製作成不同米食,例如梗米可做碗粿,挑戰民眾對於米食的生活常識。現場吸引餐飲科學生報名參加,學生感觸自己雖然很熟悉不同米種的不同料理方式,玩起《米食心臟病》不算困難,現場主持人會同步解說米食對健康的影響,他才發現自己只是做出一道料理而已,忽略食材如何攸關日常身體健康。
「遊農食」展覽活動,明天(27日)還有一天的現場體驗活動,11點鐘食刻食農《豬豬小偵探》認識餐桌上的豬肉、下午1:30日本三信化工《和食的秘密》、下午3點鐘Fishion《時漁》是由高雄科技大學結合食魚、時尚及漫畫風的趣味桌遊,是一款極具策略及挑戰性的食農教具教材。每場現場體驗活動採取預約報名制,現場備置有教具教材,歡迎來實際體驗。
文|邁子
圖|大享食育協會
豬牛羊如何被切割?每部位肉質如何被運用?秧苗遭受蟲害,農夫會遇到哪些問題?24節氣如何隨太陽升起落下的時間點產出哪些食材?當食農的材料或場域,因空間、季節、保存及種類多元等因素而無法搬進教室時,教具教材設計的需求便因應而生,如何把各式各樣的食材搬進教室內,而且要有足夠吸引的趣味性。
大享食育協會在農業部的支持下,精選出台灣與日本已上市或具商品化潛力的食農教育與教材,於今天26日(週六)至27日(週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舊空總)多功能廳舉辦為期兩天的「遊農食-食農校育教具教材國際交流展覽會」,現場有台日兩國食農教材教具靜態展覽,也有動態的體驗活動及教材設計工作坊。
生活常見的食農材料要製作成教材教具,難在如何兼顧知識性,又要「很好玩」!現代小朋友只知道環切的鮪魚片,幾乎沒看過完整的一尾鮪魚,也不知魚菲力位在鮪魚哪一端。日本Megahouse株式會社將日本民眾最愛的鮪魚秀等比例迷你化,製作成立體解剖拼圖,讓小朋友動手做,有如廚師般,重新拼裝或分割一整尾鮪魚,結合玩具、遊戲、知識與教育,達到食農教育的學習目的。
而代表台灣魚產文化的虱目魚,虱目魚粥吃的是哪一部位?虱目魚柳多被如何料理?虱目魚皮又如何被再利用?多刺的虱目魚要如何挑刺?大享食育協會製作的虱目魚分解仔,以布偶拆解方式,模擬實際分切的方式與順序,讓民眾寓教於樂,無痛分解虱目魚,了解到這尾多刺的古老魚種為何會變成象徵台灣文化的國民魚種。
台灣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跟著節氣看耕地》與日本三信化工的《節氣雙陸棋》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設計概念均源自大富翁遊戲。
《跟著節氣看耕地》將農田生態與節氣融合在桌遊地圖上,跟著節氣走完農田的一年四季,認識田間食物在哪一個節氣期間生產,說出創意料理,搭配24節氣古詩詞,看見人與環境長期互動所累積出的生命智慧。《節氣雙陸棋》以日本花牌為基礎,以紙牌遊戲認識到太陽如何對四季食物產生影響,促進學童們對於日漸式微的和食文化產生興趣。
大享食育協會研究日韓兩國食農教育的發展及未來,發現日韓兩國均關注傳統飲食文化傳遞新世代的使命,不禁思索台灣的飲食文化是什麼?如何透過學校午餐介紹學童理解台灣多元文化料理的特色,如何展現移民飲食文化的精髓?
今天在現場展示的Foodeast赴憶文化《心早越南》遊戲盒,是一款結合飲食與語言文化的科技化設計,參加者在玩遊戲之前可掃描QRcode學習「心早 (早安)、河粉 」的發音,以擲骰子來比賽誰最快拼出一碗道地的越南河粉,每一片拼圖是一種配料。現場一位國小三年級的小朋友回想媽媽帶他吃過的越南河粉,裡面有檸檬、豆芽菜、香菜等配料,主食有牛肉、雞肉或豬肉,數度來回成功拼出一碗碗好吃的越南河粉,記憶住越南河粉甜酸滋味是運用了哪些食材,最後媽媽開心說「今晚就去吃越南河粉吧!」
教具設計的主題要清晰,操作要簡單又易懂,因應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導入AI、VR技術必然是未來趨勢。日本三信化工《找找校廚小精靈》讓學生認識學校團膳工具與家裡的廚具有何不同,先由老師以環景攝影拍攝廚房影片,讓學生搭配手機、平版或電腦,找出午餐食材(小精靈)躲在哪些團膳器具裡,透過尋寶遊戲的概念來認識食材與廚房工具。
教案教具要如何好玩,一定要對應到有目的性的設計,產生主動性的互動討論來充實自主性的知識學習過程。
現場亦展示結合科技的《懂吃懂吃-餐點分析互動裝置》,這是台灣首套學校午餐餐點分析的互動裝置,先根據性別、年齡及活動量來計算出一天應攝取之熱量,再選擇出某餐的料理食材,由電腦計算出該餐的熱量及六大營養成分,讓現場民眾理解到每餐的熱量有多少,營養是否均衡或不足,就可以知道如何幫助自己做到三餐熱量及營養的均衡分配,成為懂吃達人。
除靜態展覽外,現場同步規劃有體驗活動,今天(26日)上午由雲林縣斗南鎮農會帶領的《米食心臟病》遊戲,介紹米的種類,不同米種如何製作成不同米食,例如梗米可做碗粿,挑戰民眾對於米食的生活常識。現場吸引餐飲科學生報名參加,學生感觸自己雖然很熟悉不同米種的不同料理方式,玩起《米食心臟病》不算困難,現場主持人會同步解說米食對健康的影響,他才發現自己只是做出一道料理而已,忽略食材如何攸關日常身體健康。
「遊農食」展覽活動,明天(27日)還有一天的現場體驗活動,11點鐘食刻食農《豬豬小偵探》認識餐桌上的豬肉、下午1:30日本三信化工《和食的秘密》、下午3點鐘Fishion《時漁》是由高雄科技大學結合食魚、時尚及漫畫風的趣味桌遊,是一款極具策略及挑戰性的食農教具教材。每場現場體驗活動採取預約報名制,現場備置有教具教材,歡迎來實際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