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食魚素養成為海島學生的內建DNA:「2022魚你相育-食魚教案徵選競賽」特優教案介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為落實「食農教育法」施行,培養國人食魚素養及對國產水產品之支持,特別舉辦「2022 魚你相育—食魚教案徵選競賽」,鼓勵教師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食農教育素養內涵,融入「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進行課程設計。此項競賽獲得全國教師熱烈參與,參賽團隊遍及 20 個縣市,歷經嚴謹的初審及複審作業,十一月初獲獎名單正式出爐,45 件獲獎教案將成為國內食魚教育推動的重要資源。


十所食魚教案特優團隊橫跨產地與消費端 突顯食魚教育因地制宜且豐富的樣貌

獲獎教案除兼具國際視野與在地特色外,豐富的知識學習與體驗活動,更要讓食魚素養成為海島學生們的內建DNA。本年度 10 組特優教案獲獎團隊所在學校橫跨產區與消費端,包含水產品重要養殖地區的臺南市、屏東縣,靠海吃海的宜蘭縣、花蓮縣與澎湖縣,位於都市端的臺北市、新北市教師也交出亮眼成績;施教年段則從國小、國中到高中職,顯示食魚教育益發受到重視。同時,國內豐富的水產品資源與產業特色,透過各級學校教師的關注與投入,得以跨越城鄉藩籬,依地區特性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教學活動,令人驚豔與佩服不已。

本計畫承辦單位於特優教案名單公布之後,實地走訪 10 所特色學校及教師團隊,拍攝獲獎感言之餘,也親身領略教案之精彩與豐富,以下結合探訪及教案摘要,呈現各教案之特色。

產地限定的「虱目魚」食魚課

臺南的虱目魚產量及產值居全國之冠,可說是臺南人的家魚,臺南市兩組特優教案團隊以其為設計的主角,增進學子對在地產業與食魚文化的瞭解與認同。

教案名稱:永續童心虱目魚(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教案設計者:張景傑、陳怡均

課程設計以「虱目魚」為主題,結合「農業生產與環境」、「飲食健康與消費」及「飲食生活與文化」三大食農教育面向。〈臺南國姓魚〉引導學生了解虱目魚名稱由來,以及如何選購虱目魚,並導入產銷履歷及生態養殖的概念;〈府城小吃多〉由學生調查學校周邊水產小吃,並認識虱目魚今昔加工的演變;〈古都丸樂趣〉認識全國代表性魚丸,並親手製作虱目魚丸。此外,舉行戶外教育參訪魚塭及漁市,介紹《臺灣海鮮選擇指南》,體驗虱目魚去刺及魚丸加工,將綠色消費及永續環境深植學童心中,鼓勵學生將所學與家人分享,提升家長對食魚教育的重視。

 

教案名稱:虱目魚.什麼魚(臺南市安南區土城國民小學)

教案設計者:王美琇、鄭雅萍、林慧清、陳淑英

本教案的發想源自於學生說:「我不喜歡虱目魚,因為太多刺了!可是阿嬤常煮虱目魚?!」因此,課程的主要目標為透過課程活動,運用同儕互動、實作體驗等策略,拉近學生與社區產業、飲食文化的距離。本教案分成:抽「虱」剝解尋刺跡、「虱」念阿嬤的滋味兩個單元,經由「虱」在很多刺、「虱」在不簡單、「虱」在都是寶、「虱」在好滋味四個活動來達成教學目標。課程實施期間,除了形成性評量外,還設計問卷與回饋單、親子共作、成果發表等作業,藉以了解學習成效,期能增進世代間互動,對在地產業及食魚文化多份了解與認同。


學校就在水中央,認識養殖產業的育種與科技未來

屏東枋寮高中緊鄰養殖漁塭,課程設計更結合畢業校友以科技養殖臺灣鯛的專業,讓產區的高中學子,看見並思索臺灣養殖產業的專業與未來性。

教案名稱:翻轉魚生全身是寶的台灣鯛(屏東縣立枋寮高級中學)

教案設計者:張簡琦麗、黃筱芷、陳玉樹

吳郭魚,在老一輩長者的觀念裡就是臭水溝魚,是一種食用雞糞鴨糞的下雜魚種。其實吳郭魚的適應力強,魚刺又少,是一種優質的蛋白質來源。近年來,在許多養殖業者的努力下,培育出優質化的吳郭魚種,有了閃亮的新名字 — 臺灣鯛,成為臺灣之光。課程旨帶領學生了解經常出現在餐桌上的魚種,如何從下雜魚種,翻轉成優質且世界聞名的臺灣鯛,認識牠們的養殖環境、魚體結構,並賦予料理廢棄物 — 魚鱗新生命,製作成藝術品或美味的膠原蛋白果凍。最後,引導學生思考在漁業養殖中,可以有哪些友善環境的養殖方法,並進行分組討論與發表。


靠海吃海的永續漁業與文化智慧

澎湖、宜蘭蘇澳,以及花蓮豐濱都是依海之地,居民的生活、生計與在地文化都與海洋密不可分,獲獎教師們從特色魚產的永續生計、環境保育、文化傳承出發,帶領孩子探索、思辨與關注家鄉產業發展。

教案名稱:擇無「螃」逮(澎湖縣湖西鄉龍門國民小學)

教案設計者:洪郁婷、林雅眉、辛柏緯

本教案延伸學校傳統 「蟹蟹有您」感恩活動,呼應行政院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所提案的「全年禁止捕撈抱卵母蟹」議題,以學區的經濟水產品 — 紅星梭子蟹為對象。教學活動計有 4 節課:第一節,從抱卵蟹的捉捕議題引入,結合挑蟹、食蟹等食魚教育活動。第二節,從食蟹擺盤(認識構造)到食蟹美學(食蟹活動),讓漁村的學子知蟹、食蟹,貼近在地經濟產業。第三節,以食蟹疊疊樂為引起動機,認識慢魚與海洋生態系的重要、捕蟹漁法;進而產出小學生食蟹保育的行動方案。第四節,則結合第三節課的行動方案實地走訪學區,進行抱卵蟹法案的宣導活動。

 

教案名稱:食在有夠蚵學(澎湖縣西嶼鄉合橫國民小學)

教案設計者:王琇姿、葉國華、林宗雄

本教案結合海洋校訂課程的實施,透過跨領域的設計思維,以家鄉產業「牡蠣」為探究學習主題,運用國語文充實生活經驗,學習有步驟的規劃活動和解決問題,並實際透過訪問與踏查探索多元知能,參閱相關文本,加深加廣對家鄉產業「牡蠣」的學習,接受與喜愛嘗試「牡蠣」。

 

教案名稱:「鯖魚的故鄉」—鯖魚與南方澳的「源」與「緣」(宜蘭縣蘇澳鎮育英國民小學)

教案設計者:劉文正

本教學設計以南方澳漁港的漁獲「鯖魚」為主題,設計單元教學活動、鯖魚知識測驗、海洋生態保育素養問卷與單元學習單,期許學生能夠從探索鯖魚的過程中,了解南方澳漁業的發展,希望提升學生海洋生態保育素養。教案內容分成「鯖魚自然觀」與「鯖魚人文觀」:「鯖魚自然觀」探討鯖魚的生活習性與生態環境,包含「最鯖魚外型」與「看鯖迴游史」;「鯖魚人文觀」以鯖魚和漁民的互動關係與海洋生態保育觀念為編製考量,包含「尚鯖肌肉魚」與「鯖魚源與緣」兩個子題單元,讓學生思考永續經營鯖魚漁業的做法,做好保育鯖魚生態的工作。

 

教案名稱:你知道噶瑪蘭族很會吃魚嗎?(花蓮縣豐濱鄉新社國民小學)

教學設計者:余光臨、徐以琳、林郁琦、吳麗雲

本教案欲透過在地居民噶瑪蘭族的文化視角,讓學童學習傳統生態知識中食魚的精神、其文化內涵以及過去的歷史樣貌。教案設計中規劃教師與學童到在地社區的漁港—小湖船澳,觀察刺桐樹和訪談耆老,了解噶瑪蘭族捕撈飛魚的祭典與其象徵植物,再回到學校學習處理、烹調及品嘗噶瑪蘭族的飛魚料理,並記錄和評論所完成的飛魚料理。吃完飛魚料理後,一起了解噶瑪蘭族永續使用海洋資源的方式,並討論市面上的飛魚料理是如何取得原料,其取得方式以及相關政策對飛魚與海洋生態、在地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影響。


都會學校以食魚教育拉近城鄉距離

位於消費端的臺北市與新北市雖無學校緊鄰產區的優勢,仍能透過教師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關注日常餐桌的水產品與環境、文化、地方產業的關係,以食魚教育拉近城鄉距離。

教案名稱:捕島太郎「文」淵「蛤」(臺北市內湖區麗湖國民小學)

教案設計者:張可柔、熊紹閔、邱奕競、陳仕翰

本教案設計不同層面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對文蛤有更深入的認識,透過「識魚、食魚、煮魚」三個層次的教學內容,升級為能動手做且用心感受的食魚小推手。
(1)識魚方面:從外觀認識文蛤的不同種類,了解蛤蜊生長歷程,反思蛤蜊面臨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與其他的生態危機,並以繪製傳單的方式思考生態永續的解決方法。

(2)食魚方面:以情境式思考文蛤處理保存方法,請學生化身小小記者訪問漁業專家,從與專家的實務經驗分享中獲取保鮮與料理的相關資訊。

(3)煮魚方面:採用角色扮演方式,一組一餐廳創意料理大賽,以現有的材料分享料理做法,並聚焦出屬於全班的創意料理。

 

教案名稱:淡水河畔的「魚素養」家(新北市立竹圍高級中學)

教案設計者:張綺真、葉書蘋

新北市立竹圍高中同時具備漁業(淡水河岸延伸北海岸)及漁產(淡水老街魚名產)的環境條件,是個適宜實施食魚教育的學習基地。國中部教師組成跨領域教師社群,結合校內既有之國定國際教育課程,以「知魚事、品魚鮮、美漁產」為本,設計符應108課綱精神的生活素養課程,運用課程引導,搭起學生關於食魚教育的學習鷹架,學會與他國學生分享多元食魚文化,進而培育出結合環境意識、美感創作與健康飲食觀念特質的淡水河畔魚素養家!

 

教案名稱:劫後,「魚」生(新北市私立辭修高級中學)

教案設計者:周依廷、洪志緯

本教案以永續環境蹦火仔漁法為題,帶領學生體驗探究實作的過程,從發現蹦火仔漁法即將失傳界定問題,了解金山聚落的形成和漁村特色;透過資料的分析與詮釋,了解金山漁村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並進行設計思考,腦力激盪出蹦火仔漁業的新契機。再行比對漁民、政府以及非營利組織的協力合作狀況,了解現行各方對金山所作之努力。後鼓勵學生從自身出發,透過自身的消費選擇,了解食魚概念,也能夠為海洋和城鄉盡一份心力。金山漁村經歷如此問題與挑戰,仍舊奮力永存蹦火仔的美,正是劫後「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