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海島國家子民,海洋卻似乎離我們非常遙遠。環境友善與當季當令的在地食材,是永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在孩童學校午餐與家庭日常生活中實踐,是關心健康安全的你我都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
你可曾知道彰化縣田尾鄉除了盛產花卉,居然還有吃著胡蘿蔔和地瓜的豬,努力以台灣在地風土品牌敲開國際化的大門?學校午餐採用國產豬肉製品,在教育、營養、衛生與安全方面彰顯著什麼樣的意義?本身優勢與面臨的挑戰又有哪些?環境友善與當季當令的在地食材,是永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在孩童學校午餐與家庭日常生活中實踐,是關心健康安全的你我都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
主題|友善生產者和名廚教你拿回飲食自煮權:國產豬肉的生產知識和料理示範
主講|
在這場講座中,我們將邀請尹亨根(HyungGeun Yoon)執行長,分享Hansalim合作社現況與推動本土大麥豬的行動歷程。
韓國友善環境作物供餐是在2010年正式被提出來,在這之前學校認為學校午餐只是提供學生一天當中的一餐而已,2010年開始,大家認知已經不是集中在「學生的一餐」而已,學校午餐應該跟生命、健康、農業、教育都相關聯的國家主導問題。從那時開始國民整個意識形成,規範學校午餐是義務教育,所以都要提供友善環境種植的作物,這概念直到2014年在韓國已普遍實施。
2016年11月1日,我們一行三人應邀出席「韓國全國反基改聯盟」成立大會,分享台灣非基改校園午餐運動與基改食品標示制度現況。
朴槿惠下台後,南韓政壇正歷經一場政黨輪替的大換血,素有「脫北者之子」的新任總統文在寅除了頻頻對平壤喊話,其農業主張是什麼?近十年來,韓國急起直追參與全球經貿自由化的博奕,對農業部門產生多少衝擊?
【漁海共生系列活動一】2017年10月26日「校園飲食教育工作坊」@高雄
身為海島國家子民,海洋卻似乎離我們非常遙遠。環境友善與當季當令的在地食材,是永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何在孩童學校午餐與家庭日常生活中實踐,是關心健康安全的你我都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