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農教育帶動產業發展的林內芋頭,專訪教芋部部長林建安

用食農教育帶動產業發展的林內芋頭,專訪教芋部部長林建安

芋頭是大家常見也最常引起討論的雜糧食材。芋頭可甜可鹹,除了是各種甜點的當家主角,芋頭粥、芋粿巧等各式美食也相當美味。至於火鍋裡面要不要加芋頭,則是另一個永遠吵不完的話題了。在台灣說到芋頭的產地,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不是大甲芋頭,就是屏東的高樹。然而,在雲林的林內,芋頭在近幾年默默越種越多,「林內芋頭」逐漸打出名氣,成為芋頭的新興產地。

台灣第三大芋頭產地:林內

在網路上搜尋林內的芋頭,前幾則搜尋結果都是「林內教芋部」。用諧音取名的單位饒富趣味,我們不禁好奇這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呢?抱持著這樣的好奇,我們聯繫了林建安部長,訪問他關於林內芋頭的故事,也去林內教芋部惡補芋頭知識。

談起林內種植芋頭的環境,建安部長說道:「林內種芋頭其實就是跟水有關」。台灣的芋頭大多數是「水芋」,在種植的初期需要在水中生長。林內位於濁水溪沖積扇的頂端,地下水源相當豐富,加上濁水溪為土地帶來豐富的養分,是種植芋頭絕佳的環境。

林內原本大多數種植水稻,而芋頭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林內呢?「大約在921之後開始有盤商來收購,之後就越來越多人種植了」。林內位於芋頭兩大產區中台灣大甲、南台灣高樹之間,風土環境正好可以補足兩大產區芋頭生產期的空缺。與稻米相比之下,種植芋頭的收入更為豐厚,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改種芋頭。林內一舉成為台灣第三大的芋頭產地。

二十年的時間過去,越來越多芋頭在林內種植生長,但在市面上我們很難找到以「林內」為名的芋頭。「盤商收走芋頭後大多數還是用『大甲芋』去行銷販賣,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建安部長說道。為了推廣林內的芋頭,建安部長成立「林內教芋部」,希望藉由食農教育、體驗推廣的方式,讓社會大眾更了解芋頭這個物產,更重要得是慢慢建立林內芋頭的知名度。


教芋部聘請社區居民在教芋部工作,提供清涼芋頭冰供遊客享用。


所有餡料皆為手工製作:蜜芋頭、豫園、地瓜圓、仙草,冰涼好吃。

教芋部部長開課啦!芋頭知識這邊看

成立教芋部的主因除了進行推廣產業,更重要的是教育:「現在的人離芋頭其實很遙遠」建安部長說道。削芋頭手癢的印象深刻於社會大眾的認知,導致大家害怕處理芋頭。大家也逐漸不認識芋頭的樣貌,現代人常去的超級市場販賣的都是切好、真空包的芋頭,除非去傳統市場,要看到完整的芋頭相當困難。

訪問時也針對上述的問題詢問建安部長,我們將芋頭相關的知識整理如下:

削芋頭手不養:削芋頭會引發搔癢的原因是芋頭碰到水時會釋放「草酸鈣」,在乾燥的狀態或者戴手套處理,就不會造成搔癢了。

芋頭保存方法:芋頭是根莖類的作物,但並不能像地瓜保存那麼久,自田間採收後兩週內就應該要食用完畢。若無法及時處理,可以將芋頭削皮切塊後冷凍保存。切記不要解凍直接烹煮。

挑選芋頭心法:

  • 買芋頭時常會買到「爛芋頭」,原因是芋頭的下半部是泡在水裡與吸收水分的部位,也因此較容易腐爛。在挑選芋頭時可以按壓下半部感受是否扎實,來確保芋頭的質地跟新鮮度。
  • 種植時間足夠的芋頭重量會比較重,質地也比較緊實。反之芋頭澱粉的密度不夠,粉質也會不夠,吃起來口感較為鬆垮。買芋頭時不如感受一下重量,藉此挑到在田間完整生長的「老芋頭」。
  • 芋頭的外型並無絕對,與施肥、土壤質地有關。大家都說大甲芋頭要選擇「橄欖球型」的形狀,其實形狀並非絕對,好吃與否還是跟芋頭的粉質有關。

從教育走向產業的芋頭事業,林內芋頭的產地正名運動

現在滿嘴芋頭經的建安部長並非農業本科出身。原本在休閒產業擔任主管,為了照顧家人回到故鄉後參與了農村再生的事務,開始加入了社區的工作。身為社區發展協會少數的年輕人,他幫忙許多提案的工作,越做越多,最後更是被推舉擔任總幹事。

社區發展與地方產業息息相關,時任總幹事的建安部長注意到林內芋頭碰到的問題,著手開始芋頭的教育推廣、產品研發等工作。建設「林內教芋部」的館舍,讓來林內的旅客能在此品嚐林內芋頭的美味,也能認識社區的文史以及芋頭的知識。教芋部也發展一系列的體驗活動課程,例如帶領遊客拔芋頭、製作芋頭銅鑼燒。在拔芋頭的過程便可以了解芋頭如何生長及其樣貌,高人氣的銅鑼燒DIY則是好玩好吃,打開大家對於芋頭的味蕾。

開始以芋頭作為發展項目後,林內也開始印製了自己的「林內芋頭」袋子,供盤商收購時可以使用。藉由一系列的教育推廣活動,以及林內芋頭本身的高品質,「林內芋頭」漸漸打開知名度。儘管社會大眾仍未普遍認識林內芋頭,但相信在林內教芋部的持續推動下,林內芋頭的名氣一定能慢慢為大眾所知。

相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