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什麼事」─專訪黑金剛花生品牌推手陳秋米

「花生什麼事」─專訪黑金剛花生品牌推手陳秋米

文|陳燕妃、洪明萱
圖|陳燕妃、洪明萱、花生什麼事

清晨,我們一路往南前往雲林元長鄉的花生故事館,拜訪在此經營品牌「花生什麼事」的秋米姊(陳秋米)。沿途風光迤邐、陽光傾灑,感受不到冬日寒流的冷冽。一進故事館見到忙碌的夥伴正仔細篩選一顆顆帶殼的黑金剛花生,預備包裝後出口至汶萊;鄰旁的焙炒室也不得閒,大鍋爐正準備暖鍋焙炒下一批花生。

黑金剛花生隱含的情感

在雲林,花生生產面積占全台七成以上,尤以元長鄉居冠,此地更是著名的黑金剛花生主要產區,故雲林元長鄉又被稱為「黑金剛花生的故鄉」。然而大家所熟知的「黑金剛」是俗稱,屬於黑仁種花生,雖被稱為「黑」金剛,但花生外膜實為深紫色,富含花青素,剛採收的黑金剛偏紫紅,日曬後才轉為深紫。此外,黑金剛是地方育成種,農業改良場育成的品種為台南16號。

 圖說:左圖為剛採收的黑金剛偏紫紅,右圖為日曬乾燥後的黑金剛花生(照片來源:花生什麼事)

十多年前,秋米姊的娘家開始種植黑金剛花生,一度面積達到五、六公頃。因為對黑金剛花生的未來有期待、有想法,秋米姐邊做邊學,逐步從家庭主婦轉變為「花生什麼事」品牌推手,而動機全來自她對爺爺的愛。

為了陪伴年事已高的爺爺,她一步步學習花生相關知識、克服困難操作龐大的焙炒機、參加比賽,也帶著爺爺參與展售市集。訪談時提及兩年前已過世的爺爺,秋米姊眼中仍可看出對爺爺的不捨與思念,除了對爺爺的情感促使她對花生產業的投入,出身農家的秋米姊知曉農民一整年的辛苦常常得不到應有報償,因此她透過自家品牌給予農民適當的回饋並為其努力的產品品質把關。


圖說:秋米姊站立於龐大的焙炒機前,講述花生焙炒過程(照片來源:陳燕妃)

從田間管理到加工,對品質的高度要求

為了將焙炒花生做到優質,必須淘汰很多的格外品,而為了消化格外品她努力開發各式花生加工品,秋米姐從容又自信地說:「把品質做好,就是最好的行銷方式。」原來秋米姐曾在希望廣場展售,遇到顧客回購並給予花生極高評價,讓她更在意花生焙炒火候的控制以及花生篩選的精細度。


圖說:左為包裝好的帶殼花生(照片來源:花生什麼事);右為忙碌的夥伴正仔細篩選一顆顆黑金剛帶殼花生,包裝好預備出口至汶萊(照片來源:陳燕妃)

秋米姊提及市面上雖有花生色彩選別機,但機器較適用於花生果仁的篩選,若用於帶殼花生篩選,其精準度偏低,而且機器費用高,所以仍採用人工篩選。親力親為所累積的經驗,秋米姊彷若花生專業講師,如數家珍地講述如何從花生外殼辨別黑金剛與油豆,以及氣候異常導致花生殼內發芽、裂果焙炒後果仁會呈現外膜霧黑等情形,由此可見她對花生的投入程度。


圖說:左為黑金剛花生,外殼紋路較深,右為油豆,外殼紋路不明顯(照片來源:洪明萱)

花生的品質的把關,不僅是種植階段,採後處理也是關鍵。採收後的日曬階段若遇上雨季,常須反覆而迅速地掀蓋塑膠布,否則花生易受黃麴毒素或黴菌侵害,連帶也會影響中盤商的收售價格,隨時可能讓農民近四個月的心血付之一炬。上述情形更容易發生於種植黑金剛花生的農民身上,秋米姊說:「黑金剛成長期約四個月,比油豆多將近一個月,也代表著我們要承擔多守候一個月的風險。」


圖說:左為正常黑金剛花生,右為裂果,因焙炒花生時會加入砂子作為導熱、清洗外殼之用,故裂果焙炒後果仁即呈現霧黑(照片來源:洪明萱)

以五年做五十年的事

自2015年為了陪伴爺爺返鄉雲林的秋米姊,一路與農友互相扶持、從產地到行銷,從市集展售到百貨公司櫃位,她笑談自己用了五年時間做足五十年的事,將人生的經歷都用在「花生什麼事」品牌經營。不甘於現狀,是她最棒的品牌精神。

在品牌包裝設計方面,亦可見秋米姊對地方特色的掌握及設計理念。每年遠從西伯利亞飛至台灣度冬的小辮鴴,最愛在雲林採收後的花生田間覓食,被農民暱稱為「土豆鳥」,從2009年開始至今雲林每年皆有小辮鴴普查活動。眼光獨到的秋米姊將「土豆鳥」及「黑金剛花生」轉換為包裝設計元素,讓她的產品富含地方生態與文化意涵。更進一步,為了讓「花生什麼事」擁有更多的曝光機會,她積極參與國內外各種展場與技術交流、開展產銷班、成立花生故事館,到現在拓展至國外銷售,為自己與故鄉揮出一支漂亮的安打。


圖說:左圖為「土豆鳥」及「黑金剛花生」作為包裝設計元素,右圖為品牌開發的各式花生加工產品。(照片來源:花生什麼事)

採訪尾聲,焙炒機的花生已經準備出爐,個頭小的秋米姊站在一樓高的鍋爐前,與夥伴兩人神情專注看顧火爐,每隔10秒取出幾顆花生試吃焙度。我們學著秋米姊撥開燙手的花生殼,品嚐每秒鐘給予的香甜與氣味,頓時,從心底敬佩眼前的秋米姊,台北的媳婦、雲林的女兒,因為情感兩地來回,也因為情感,創造出有溫度的產品。


圖:剛從焙炒機出爐的花生,燙手卻香甜美味(照片來源:陳燕妃)

 

參考資料:      

1. 周季嬋、鍾怡婷採訪撰稿,〈花生:四海皆愛的果實〉,《農’s Day : 日日有農事,天天是好日. 大北港特輯》,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2018,15-16。

2. 農業新聞〈落花生新品種台南16號、17號〉,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2010-05-24。

3. 記者蔡維斌,〈小辮鴴普查全台9455隻,雲林多達8184隻刷新歷年紀錄〉,聯合報,2021-01-25。

相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