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花生的美味,透過香甜的花生糖與軟糯的白膜花生而小有名氣。澎湖島嶼種植落花生的原因與金門相似,主要是天氣與土壤、水文交織下,農家比較好的選擇。但落花生在澎湖的成長與生活是怎樣的光景呢?
春雨貴如金
澎湖地區因為土壤乾旱貧瘠,早期農業社會的居民很快的抉擇出以花生、地瓜輪種的農業生產模式。因此,在澎湖是幾乎不可能看到稻田的,稻田需要大量的水份灌溉。據長者記憶的回溯,大概只有湖西鄉的湖東地區曾經有過水稻的種植。在島嶼艱困的旱地中,大概也只有落花生能堅毅的生存下來吧!
落花生的種植講究犁田落土的時間點,而雨水絕對是決定花生種苗回歸大地的首要決定因素。島民說「春雨貴如金」,是只要在春季的降雨開始且雨水能向下濕潤、滲透約30公分的深度後,落花生種子才能再度回到土壤中。花生種子要再度落土,除了看雨水,還要看風勢。雖然現在都有菜宅的咾咕石牆幫發芽後的花生苗們遮風,但農民們還是會依著「風大的晚種,風小的先種」經驗法則,在二、三月份春雨後,一片風調雨順的完美時機點下,抓緊時間犁田、播種。然後,掌握一大家子一年收入的落花生才能按照傳統,在四、五月份茁壯、開花,六月份才能在地底下開始發育青稚的小小花生豆莢。花生採收前,還需要一場不能太大的降雨,讓我們躲在土裡的小豆莢能長得更好。但降雨要看天,沒遇上的話,只能靠地下水澆灌來補充花生田的水份了。
現在花生最主要的產地大概就是澎湖的西嶼鄉與湖西鄉。尤其是西嶼竹灣一帶,據澎湖的長輩說,因為地理位置與地形的關係,竹灣佔有鋒面尾的優勢,常常降雨的時間都比其他地方早。因此,花生的種植時間、採收時間也會比其他地區早一些,經濟收益也比較好,真的是「春雨貴如金」的花生看天田。
紅膜白膜都美味
在澎湖,根據花生採收時的成熟度,分為紅膜與白膜兩種產品。紅白膜的「膜」指的是包覆在花生仁外層的薄膜。紅膜花生是指落入土壤後的成熟的花生,打開花生莢就會見到飽滿的、包覆著紅色的種皮的花生仁。而白膜花生,相對的就是在花生剛成熟,還沒脫落植株時就採收的花生。
一般而言,白膜花生的採收時間約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農民們有時得搶著在颱風大雨前,趕緊下田翻土,把一叢叢的花生苗連根翻起,搶收回家。白膜花生的食用方式主要是水煮。水煮的白膜花生清甜軟糯,如果一次食用不完還可以冷凍起來,待想吃的時候取出退冰再食用。
等待紅膜花生成熟的時間相對白膜則較長一些,大概都在八月中旬才開始採收至九月。在白膜花生流行食用之前,紅膜花生一直是澎湖農業的主流,因為農會只收購成熟的紅膜花生,故紅膜花生長期是早期農民重要的農產經濟收入。成熟的紅膜花生被收購後,通常都是榨油或是加工製成花生糖,有時也會將花生銷售至台灣本島。此外,紅膜花生更重要的任務是肩負來年的生產而存在。農家多會保留兩至三成的成熟落花生作為來年的種,曬乾後會小心翼翼地冬藏著。對比於美味的白膜花生,紅膜花生肩負著的可能更多的是農業文化的傳承。
相伴成長的好友
澎湖地區的主要農產品是花生與蕃薯。在種植上面是採用一年花生、一年蕃薯的輪種模式。但早期勤墾的農民根據植物的生長特性,幫花生搭配了一起生長的雜糧作物好朋友--高粱與小米。高粱或小米的伴生種植通常要比花生播種的時間在稍早一些,在栽植上會選擇在花生田的周圍進行種植。一般高粱或小米的生長速度較快,大約在六、七月份即可以採收,收完後緊接著就是八月份的紅膜花生收成時間,讓農家在工作時間上也有較好的分配。
不過,高粱、小米的產量並不高。在這些雜糧作物的種植,較少用來食用,更多時候是要利用其莖桿或將高粱、小米脫粒或碾榖後拿來餵養家禽、家畜。在澎湖地區高粱與小米的種植各有兩種品種,小米只有一種能食用,高粱則兩種都拿來做餵養較多,少量的高粱可能被磨成粉狀做成餬食用,或是磨成碎粒煮成稀飯、混入米飯中煮食。
雖然,高粱與小米的種植是間作在花生田裡,但在管理上因容易被麻雀啄食。漸漸的,隨著農業社區的人口老化,收益較低且管理上也較麻煩的這些雜糧夥伴也跟著消失在歷史紀錄中。
農作植物生活妙用多
生長在澎湖的落花生,對於早期以農漁維生的農家有極大的重要性。花生仁的採收不僅是農家的重要經濟收入之一,甚至花生全株都支撐著農家的食住。採收後的花生籐往往都是牛隻冬季重要的口糧,取完花生仁後的花生殼曬乾則成了生火的燃料。不僅如此,曾經伴生的高粱與小米也跟隨花生,為全家進行奉獻。農家收集高粱桿來搭建稱為「ㄍㄨㄚ ㄇㄤˊ」的三角屋頂形式草垛,不僅可以在需要時用來作為防風、防雨的補強材料,也可以保護花生籐、地瓜藤不受潮,甚至還是冬天重要的燃料。高粱桿還可做掃帚或加工處理後,當衛生紙使用。想想,過往的農業生活雖然簡樸,反而更貼近現在的低碳生活。
落花生在澎湖農業經濟中一直是重要的頂樑柱,許多農家子弟離農後仍對它有著濃濃的鄉愁。落花生在旱地中的生存方式,其實與澎湖人堅毅的性格很相似。雖然隨著農村的高齡化,土生土長的花生生活空間越來越少,由衷希望在偶有青年返鄉的澎湖農村中,落花生能再堅持的在澎湖生活下去。
落花生的澎湖生活時光
澎湖花生的美味,透過香甜的花生糖與軟糯的白膜花生而小有名氣。澎湖島嶼種植落花生的原因與金門相似,主要是天氣與土壤、水文交織下,農家比較好的選擇。但落花生在澎湖的成長與生活是怎樣的光景呢?
春雨貴如金
澎湖地區因為土壤乾旱貧瘠,早期農業社會的居民很快的抉擇出以花生、地瓜輪種的農業生產模式。因此,在澎湖是幾乎不可能看到稻田的,稻田需要大量的水份灌溉。據長者記憶的回溯,大概只有湖西鄉的湖東地區曾經有過水稻的種植。在島嶼艱困的旱地中,大概也只有落花生能堅毅的生存下來吧!
落花生的種植講究犁田落土的時間點,而雨水絕對是決定花生種苗回歸大地的首要決定因素。島民說「春雨貴如金」,是只要在春季的降雨開始且雨水能向下濕潤、滲透約30公分的深度後,落花生種子才能再度回到土壤中。花生種子要再度落土,除了看雨水,還要看風勢。雖然現在都有菜宅的咾咕石牆幫發芽後的花生苗們遮風,但農民們還是會依著「風大的晚種,風小的先種」經驗法則,在二、三月份春雨後,一片風調雨順的完美時機點下,抓緊時間犁田、播種。然後,掌握一大家子一年收入的落花生才能按照傳統,在四、五月份茁壯、開花,六月份才能在地底下開始發育青稚的小小花生豆莢。花生採收前,還需要一場不能太大的降雨,讓我們躲在土裡的小豆莢能長得更好。但降雨要看天,沒遇上的話,只能靠地下水澆灌來補充花生田的水份了。
現在花生最主要的產地大概就是澎湖的西嶼鄉與湖西鄉。尤其是西嶼竹灣一帶,據澎湖的長輩說,因為地理位置與地形的關係,竹灣佔有鋒面尾的優勢,常常降雨的時間都比其他地方早。因此,花生的種植時間、採收時間也會比其他地區早一些,經濟收益也比較好,真的是「春雨貴如金」的花生看天田。
紅膜白膜都美味
在澎湖,根據花生採收時的成熟度,分為紅膜與白膜兩種產品。紅白膜的「膜」指的是包覆在花生仁外層的薄膜。紅膜花生是指落入土壤後的成熟的花生,打開花生莢就會見到飽滿的、包覆著紅色的種皮的花生仁。而白膜花生,相對的就是在花生剛成熟,還沒脫落植株時就採收的花生。
一般而言,白膜花生的採收時間約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農民們有時得搶著在颱風大雨前,趕緊下田翻土,把一叢叢的花生苗連根翻起,搶收回家。白膜花生的食用方式主要是水煮。水煮的白膜花生清甜軟糯,如果一次食用不完還可以冷凍起來,待想吃的時候取出退冰再食用。
等待紅膜花生成熟的時間相對白膜則較長一些,大概都在八月中旬才開始採收至九月。在白膜花生流行食用之前,紅膜花生一直是澎湖農業的主流,因為農會只收購成熟的紅膜花生,故紅膜花生長期是早期農民重要的農產經濟收入。成熟的紅膜花生被收購後,通常都是榨油或是加工製成花生糖,有時也會將花生銷售至台灣本島。此外,紅膜花生更重要的任務是肩負來年的生產而存在。農家多會保留兩至三成的成熟落花生作為來年的種,曬乾後會小心翼翼地冬藏著。對比於美味的白膜花生,紅膜花生肩負著的可能更多的是農業文化的傳承。
相伴成長的好友
澎湖地區的主要農產品是花生與蕃薯。在種植上面是採用一年花生、一年蕃薯的輪種模式。但早期勤墾的農民根據植物的生長特性,幫花生搭配了一起生長的雜糧作物好朋友--高粱與小米。高粱或小米的伴生種植通常要比花生播種的時間在稍早一些,在栽植上會選擇在花生田的周圍進行種植。一般高粱或小米的生長速度較快,大約在六、七月份即可以採收,收完後緊接著就是八月份的紅膜花生收成時間,讓農家在工作時間上也有較好的分配。
不過,高粱、小米的產量並不高。在這些雜糧作物的種植,較少用來食用,更多時候是要利用其莖桿或將高粱、小米脫粒或碾榖後拿來餵養家禽、家畜。在澎湖地區高粱與小米的種植各有兩種品種,小米只有一種能食用,高粱則兩種都拿來做餵養較多,少量的高粱可能被磨成粉狀做成餬食用,或是磨成碎粒煮成稀飯、混入米飯中煮食。
雖然,高粱與小米的種植是間作在花生田裡,但在管理上因容易被麻雀啄食。漸漸的,隨著農業社區的人口老化,收益較低且管理上也較麻煩的這些雜糧夥伴也跟著消失在歷史紀錄中。
農作植物生活妙用多
生長在澎湖的落花生,對於早期以農漁維生的農家有極大的重要性。花生仁的採收不僅是農家的重要經濟收入之一,甚至花生全株都支撐著農家的食住。採收後的花生籐往往都是牛隻冬季重要的口糧,取完花生仁後的花生殼曬乾則成了生火的燃料。不僅如此,曾經伴生的高粱與小米也跟隨花生,為全家進行奉獻。農家收集高粱桿來搭建稱為「ㄍㄨㄚ ㄇㄤˊ」的三角屋頂形式草垛,不僅可以在需要時用來作為防風、防雨的補強材料,也可以保護花生籐、地瓜藤不受潮,甚至還是冬天重要的燃料。高粱桿還可做掃帚或加工處理後,當衛生紙使用。想想,過往的農業生活雖然簡樸,反而更貼近現在的低碳生活。
落花生在澎湖農業經濟中一直是重要的頂樑柱,許多農家子弟離農後仍對它有著濃濃的鄉愁。落花生在旱地中的生存方式,其實與澎湖人堅毅的性格很相似。雖然隨著農村的高齡化,土生土長的花生生活空間越來越少,由衷希望在偶有青年返鄉的澎湖農村中,落花生能再堅持的在澎湖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