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里霧之春:斗南農會的馬鈴薯經營

他里霧之春:斗南農會的馬鈴薯經營

馬鈴薯這個來自南北的超級雜糧食材,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快速渡海佔據各個大陸,配合西餐速食強大的拓展力,薯條、洋芋片、洋芋沙拉等食物,成為社會大眾對馬鈴薯普遍的印象。只是你知道台灣本土也有種植馬鈴薯嗎?這些馬鈴薯甚至也有食品大廠收購去做成洋芋片。

台灣中部的雲林、台中一帶是馬鈴薯主要的產區,其中斗南農會集契作、運銷等業務於一身,是農會體系中馬鈴薯產業的翹楚。我們拜訪了斗南農會的張耀裕主任,一虧台灣馬鈴薯的秘密。

危機就是轉機,斗南農會擔下馬鈴薯產銷重任

斗南自1970年代開始種植馬鈴薯。馬鈴薯主要提供食品加工廠使用,而農會的角色相當單純:「其實農會一開始只是擔任食品廠與農民之間代理銷售的角色」張耀裕說明。每當春天馬鈴薯採收後由農會代墊款項並且儲藏,再由食品廠例如郭元益、華元食品購買。農會僅賺取當中微薄的手續費,張主任接著說道:「其實都還是用服務的心態在做這件事情」。

這樣穩定的馬鈴薯產銷系統也會遇到起伏,2000年左右馬鈴薯盛產,產生供過於求的「敗市」狀況。面對滿山滿谷食品廠不願收購的馬鈴薯,斗南農會跳出來承擔,將馬鈴薯收購後運往北部拍賣市場或者生鮮超市、餐廳等通路去販售。農會作為服務農民的團體,儘管這個「馬鈴薯盤商」的角色一點都不好當,斗南農會仍然擔起這個重任。

設立專區、做出品牌,打下斗南馬鈴薯的一片天

為了讓馬鈴薯的生產更加穩定,斗南農會設立了「農業經營專區」,在這片專區裡頭進行水稻與馬鈴薯的輪作。斗南的「馬鈴薯農業經營專區」位於新崙里、西伯里、埤麻里到大東里一帶,面積大約八百多公頃。透過特定區域的種植,讓生產的環境、氣候等條件相近,收成的馬鈴薯品質也能更加均勻。除此之外,由於馬鈴薯的種植與採收都需要大型農機輔助以及大量的勞動力,專區的設立讓農會更易於掌握及管理生產者的狀況。

有了穩定的生產後,更重要的是馬鈴薯產後的儲存與運銷工作。斗南農會自契作農民採購馬鈴薯後,透過重量進行分級作業,確保馬鈴薯供應的品質。分級後使用低溫儲存馬鈴薯,確保馬鈴薯不會發芽而無法使用。透過低溫的儲存技術,國產的鮮食馬鈴薯能夠供應至每年的九月左右。

行銷則是另外一個難處。斗南的馬鈴薯經過分級後具備品質標準化的優點,除此之外也全面具備「產銷履歷」標章,讓消費者能夠一目瞭然生產者與產地。藉由農產的生產均值與背景資訊建立,斗南農會更容易進行馬鈴薯的行銷,除了餐廳的通路外,也交由大型銷售通路例如家樂福販售。在農會的努力之下,斗南已經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馬鈴薯產地。

食農教育、循環農業,打造馬鈴薯豐收的他里霧之春

對斗南農會來說,經營一個農業的品項不只是顧及穩定的生產、收購的通路,他們想得更多、更遠。

每個月15日是「斗南食物日」,斗南農會透過「食農教育」的方式培養下一代對在地農產的認識與認同。每個月的「食物日」對斗南農會而言都是必須嚴陣以待的「戰鬥日」,因為要供應學校的在地農產,例如竹筍、絲瓜並非平時學校午餐食材供應商熟悉的品項,為了供應參與計劃的四千名學校師生,幾乎是全體總動員來協助進行。在學校午餐供應在地農產品製成的菜餚,同時加入教學活動,透過給食手冊、教案以及闖關遊戲等教學媒介,讓學生吃得到、玩得到也有所學習。

前文提到斗南農會契作的馬鈴薯會先經過分級,重量不夠的馬鈴薯該如何處理呢?斗南農會將這些次級品跟斗南的肉牛畜牧業結合,形成減少資源浪費的循環農業。這批以斗南馬鈴薯與其他農業次及品養出來的「斗南牛」是農會強打的品牌之一,2010年美牛開放進口衝擊本土牛肉市場,斗南的畜牧業者與農會合作推出不添加瘦肉精、不灌水、不打生產激素的「臺灣牛」品牌,並且透過飼養方式的改善提升牛肉的品質與風味,讓「臺灣牛」價格逆勢拉升,甚至形成供不應求的狀況。

從生產、行銷到後端教育的全方面投入,斗南農會打造的馬鈴薯品牌現已廣為人知,其循環農業的永續發展模式更是值得效法。冬日種下的馬鈴薯經過一百天後,在春天陸續成熟。他里霧的春天充滿翻土之後土讓的氣味,以及成群農民撿拾馬鈴薯的豐饒景致。這場由斗南農會與農民合力演出的他里霧之春,是斗南這塊土地春天來臨的宣告,汗水、打拼、豐收的一年又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