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回麥寮的黃金麥田:專訪月光下友善農場郭慧蟬

種回麥寮的黃金麥田:專訪月光下友善農場郭慧蟬

2010年前後台灣吹起一股小麥復興的風潮,台灣中部越來越多人開始種植小麥。這場復興運動八方相援,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農改場的技術輔導,以做麵包起家的喜願小麥、供金門酒廠釀酒用的大雅小麥、集結種植加工與行銷於一身的中都農合,這場小麥復興的運動仍在進行中。

小麥的產區大多落在了台中與彰化,但有一個地方名字天生帶麥,半世紀以前每到三月入春便有滿地黃金稻浪。時過境遷,如今大家對於這個地方的印象是濱海的工業城鎮。

這個地方就是「麥寮」。麥寮曾經遍地無麥,近年來開始越來越多人種植。其中重要的先行者與推手,是「月光下友善農場」。

嘉義媳婦開始的麥田夢

來自嘉義的郭慧蟬隨著先生來到麥寮這塊土地。由於自身對於環境、地方產業文史的關注,創設了以友善農法種植的「月光下友善農場」。起初他透過友善農法種稻,收成後去到小農市集後,他發現友善稻米的市場競爭激烈,同時收到許多質疑:在麥寮種的東西不會很多污染嗎?六輕在麥寮,種出來的東西應該有毒吧?

面對這樣的疑問,郭慧蟬不解且無奈。明明是自己悉心照料的友善農產,卻因為這塊土地深植的工業印象,友善成了有毒。為了突破這個困境,他選擇慢下來尋找這塊土地的特色與記憶。翻閱地方的史料後發現,原來麥寮自清朝開始就開始種植小麥,其舊名為「麥仔寮」就是源於小麥收成後推放的田寮。

了解地方的產業歷史後,郭慧蟬決定要讓麥寮重現麥田。只是要復耕消失一甲子的作物談何容易?跟婆家討論種植小麥的決定,「連我公公婆婆都對小麥沒有印象」郭慧蟬回憶道。萬事起頭難,2016年開始小面積的耕作,走過建置生產鏈、與鳥爭食、產品研發與行銷等各個困難,如今月光下友善農場已經有大規模的契作,也因為郭慧蟬的轉動,麥寮出現其他農家開始種植小麥。麥寮終於不負「麥」名,重現金黃麥田的田園景觀。

融入地方文化的小麥產品研發

克服種植小麥前幾年鳥食損害、氣候農損的難題,月光下友善農場小麥的種植越趨穩地。此時另一個更困難的問題浮現:小麥該怎麼賣?

台灣小麥價格較國外高出幾倍,同時也因為品系、製粉技術的原因,筋性的表現並不如國外的麵粉。要怎麼翻轉價格的劣勢,建立品牌知名度以及彰顯台灣小麥的優點,是郭慧蟬積極努力的目標。

台灣小麥麵粉的特性與製麵加工廠習慣的國外麵粉截然不同,月光下第一個產品乾拌麵,是郭慧蟬費心尋找合作夥伴許久才有的成果,郭慧蟬說明:「比起國外的原料,台灣麵粉的製麵城逛率大概只有七成,製麵廠也就只能拿到七成的工錢」。面對加工的困難他也想過放棄,想起過程的艱辛,郭慧蟬補充:「產品做好後有忠實的顧客每次訂購都買四十包以上,我只好繼續做下去」,如今月光下已發展出許多品項的加工品,月光下的堅持、加工業者的幫忙、顧客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在一系列的產品中,以歌仔戲為主視覺的酒類產品最為引人注目。小麥是釀酒重要的原料之ㄧ,在開放美國小麥進口後,台酒保價收購小麥,是當時主要支持小麥種植的原因。郭慧蟬拿自己生產的小麥製酒,除了獲得世界酒品金牌獎,成果不凡,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以此為載體,重現麥寮曾經鼎盛的歌仔戲符號。

「拱樂社」曾經是麥寮極富盛名的歌仔戲團,1950至1960年代紅極一時、獲獎無數。然而隨著演出重心轉移與流行文化的流轉,1978年拱樂社時任的經營者陳澄三結束戲團的經營,拱樂社的戲劇王國落下帷幕。郭慧蟬將這段麥寮重要的歷史加入產品的包裝中,希望在小麥復興之際,拱樂社的歷史也能隨之傳承。

 

拱樂社結束已經超過四十年,再加上歌仔戲及相關傳統戲曲在台灣的低迷,要找到適合的圖像重新轉譯與詮釋並不容易。慧蟬說明:「這款小麥白酒的禮盒,我們找到陳明山老師幫忙繪製,他年輕時曾經為拱樂社製作過戲台,只能說這一切都是緣分」。在慧蟬的請託下,陳明山老師特別手工繪製了一個超迷你的「拱樂社歌仔戲台」供禮盒包裝的圖像使用。在月光下的麥田上,生、旦、凈、丑輪番出演,麥寮的歷史隨著小麥復耕成為現在式。

多元串連建構支持網絡,讓小麥扎根麥寮

持續開發產品之餘,郭慧蟬也積極參與不同的團體以及公共事務,團結力量大,集結眾人之力讓雲林的農產品發光發熱。

郭慧蟬近年積極參加「飛雀餐桌行動」。飛雀行餐桌動由一群雲林青年發起,串連每個人生產的農產品與專長,組合出具雲林代表性的「雲林餐桌」。實用性極高的小麥製品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要角,加上御鼎興的醬油底蘊、水林的地瓜與黑米、土庫製油廠榨出的油香,以未來(future)為名的飛雀餐桌要用地方農特產復興地域,帶著雲林的農鄉夥伴一起往未來前進。

回到麥寮這塊土地,郭慧蟬跟幼兒園、國小合作,進行一系列的小麥農食課程。以麥寮國小為例,學校帶著孩子到麥田觀看播種與採收,回到教室,除了介紹小麥的食農知識及在地歷史故事,也透過小麥的品嚐、小麥陶盤拓印DIY活動課程,拉近孩子與小麥的距離。深知下一代是延續地方記憶與產業的關鍵,教育是小麥復興緩慢但重要的環節「如果學校有教學的需求,我都會盡力配合」慧蟬堅定地說道。

對外與雲林的夥伴共創品牌價值,對內進到教育現場培養在地認同,月光下友善農場穩健且堅定的在小麥復興之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