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鎮農會 致力讓蕎麥進入家家餐桌

二林鎮農會 致力讓蕎麥進入家家餐桌

文、圖|潘嘉慧(特約撰稿)

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彰化二林地區蕎麥花開的季節,白色花海隨風搖曳像是北國雪落大地的景致,吸引不少人前來賞花。蕎麥更含有芸香苷及多種有益人體健康成分,二林鎮農會近年來努力開發各式蕎麥加工產品,讓民眾有機會認識並品嘗蕎麥的風味及營養。


雪白的蕎麥花田,成為二林冬季限定的美麗風景。

農會保價收購  鼓勵農民投入蕎麥種植

台灣種植蕎麥的歷史可追溯到日治時期,早期多於二期稻作後撒播於稻田中供作綠肥或作為家禽飼料。1983年起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於彰化二林地區試種蕎麥,輔導二林鎮農會成立蕎麥推廣中心,農會保價收購蕎麥加工製成蕎麥粒、蕎麥麵及蕎麥粉等產品。

二林鎮農會總幹事邱士平表示:二林地區多種植越光米、台中194香米,10月中旬二期稻作採收後,播種蕎麥作為冬季裡作,蕎麥收成後植株翻入土地成為天然綠肥,管理得宜的話每公頃可收成1200公斤的蕎麥,加上這幾年政府推動「大糧倉計畫」支持雜糧轉作,能夠讓農民在稻作之外增加收入。

目前二林地區蕎麥契作面積為35~40公頃,農友主要為二林鎮蕎麥產銷班第4班班員約20人,每年產量平均在2萬5千至3萬公斤之間。邱士平總幹事說:「去年(2021年)最豐收,因為蕎麥成熟期沒有遇到強烈東北季風吹落種子,也沒有霜害,產量高達4萬多公斤。」


彰化二林農會總幹事積極推動蕎麥種植及加工,使蕎麥成為二林之寶。

蕎麥品種改良 產量品質更優質

二林鎮農會也與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持續推動品種改良,從成立之初的豐田1號、常陸秋、台中1號,現在主要以台中5號蕎麥為主力,改良方向朝降低植株高度,改善易倒伏的缺點,同時縮短成熟採收時間,從95天縮短至85天左右,讓產量、品質都獲得提升。

為了確保加工品質,二林鎮農會契作收購蕎麥原料為無農藥殘留並通過產品履歷驗證,同時訂立驗收標準,例如水分含量14%以下及1%夾雜率等,收購後將種子置於8~10度的冷藏庫妥善保存,從原料端把關品質。從種植到加工,透過每個環節協助農民優化農作物,持續開發加工好食。


產銷班班長洪秀霞今年高齡80歲,曾於農會家政班利用蕎麥粉推廣各式餐點,希望把蕎麥推廣給更多人。

蕎麥加工 用途日益廣泛且親民

自古以來,蕎麥生育期間較短,栽培管理較易,被稱為「救荒植物」。蕎麥蛋白質含量高,尤其離胺酸含量為所有榖類中最高者;而碳水化合物也是所有榖類澱粉中最容易糖化者,被人體消化吸收;而花及莖葉含有芸香甘及槲皮素成分,可說是從全身都是寶。在歐美,由於蕎麥粉不含筋性,常被利用製成蕎麥可麗餅等各種麵食,吃了不易引起於腹脹;日本人則對於蕎麥麵情有獨鍾,是過年時必吃的麵食之一。二林鎮農會農特產品銷售中心主任林明成鼓勵民眾可使用1/3蕎麥粒與2/3白米的比例,無需特別浸泡就能煮成香Q又營養的蕎麥飯,輕鬆吃進蕎麥的營養。

蕎麥生長快、耐旱、少蟲害的特性,加上高營養價值,成為養生保健新寵兒。不過林明成主任說:「蕎麥種子呈三角菱形脫殼加工不易,需經過篩選分級(分6級),一級一級脫殼,仍無法百分之百脫殼,得再經過色彩選別機,剔除未脫殼完成的種子,才能進行磨粉製作等後續加工過程。」


蕎麥需脫殼後始能進行加工。(左:脫殼後、右:脫殼前)

1986年二林鎮農會成立加工廠,將篩選脫殼後的蕎麥進行初級加工,例如可以加在米飯中烹煮的「蕎麥粒」、直接沖泡食用的「蕎麥雪花片」等等,甚至是磨好蕎麥粉提供製麵廠完成「手工日曬蕎麥麵」。日後更不斷與時俱進,於2009年通過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認證,2018年通過產銷履歷,確保原料品質。

除了初級加工品,為了蕎麥有更多發揮,二林鎮農會這幾年積極開發多元化的蕎麥加工品,從蕎麥複方養生粉、蕎麥薏仁水果脆片、蕎麥紅薏仁營養棒,以及蕎麥咖啡等,結合二林生產的紅薏仁變化出不同產品,試圖吸引年輕人把蕎麥融入生活飲食中。


蕎麥產品開發多元豐富,走向不同消費族群。

吃好糧也能做公益,為了支持地方公益,二林鎮農會每售出一包蕎麥、紅薏仁系列產品就捐出5元,11年來持續捐款不間斷,協助彰化縣喜樂小兒麻痺關懷協會興建長照收容及庇護工廠,一起打造伯立歐家園。希望用本土糧食支持更多有需要的人們,包括進入每個家庭的餐桌,用好糧餵養每個人。


每年蕎麥花盛開之際,結合公益路跑行動,為伯立歐之家募款。